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忻州市忻府区北关小学“好问善学思4+1”教学模式

日期:2020-06-08 来源:北京中调法治网 浏览量:0

    北京中调法治网(山西联络站 孙宏杰 卢建明)古城秀容,晋北锁钥,山岳纵横,钟灵毓秀。这里走出了素有“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之称的金末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忻州市忻府区北关小学就坐落于此方热土,学校师生肩负着将元好问之精神内蕴、人文情怀深刻挖掘并传承的重任。
    忻州市忻府区北关小学创办于1948年,现隶属于忻府区教育科技局。学校现有师生3000余名,拥有一支师德好、业务精、善合作、勤钻研的教师队伍,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教学能手4人,省骨干教师5人,省优秀班主任7人,市级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共62人。

忻州市忻府区北关小学始终秉承“承遗山之风,做明德之才”的校训,坚持“和润天性,桃李竞芳”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每位教师尽显人生的价值”的办学宗旨,以文化立校,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好问善学”学校文化,构建了“好问善学国4+1”课程体系,研发了“好问善学思4+1”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好问则裕,善学气华”之校风,“仁爱立范,解惑不倦”之教风,“诚正和雅,学问思辨”之学风。全面推进核心素养教育,倾情打造学习乐园、精神家园、书香校园。学校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熟规范的教育管理,严谨务实的教学风格,优美文明的育人环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王伟校长引领教师团队努力做研究型的教师,培育创新型的学生,采取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校内涵,打造品牌名校。

【教学模式】
一、“好问善学思4+1”教学模式解读
    “好问善学思4+1”教学模式是“三单五段式”教学模式的简称。“三单”指教师课前准备的导学单、检测单、反思单。“好问善学思4+1”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导学单充分了解学情后,引导学生以检测单、反思单为载体,把参与、评价两个方面贯穿于教和学全过程,设计出好、问、善、学、思五个阶段为一体的导学流程。该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建模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倾听表达能力、运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可内化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持学”,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

(一)“好问善学思4+1”教学模式纵向解读
第一阶段  好 
    教师设计导学单,在学生自学前出示,以导学单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组织学生依据导学单要求初步感知教材,学生在导学单的引导下,进行轻松、高效、富有个性的独学,学生将困惑点理清记录,自主填单,完成导学单所提出的要求,以任务驱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这个阶段可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上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乐学善思。
第二阶段  问
    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学习中的困惑,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预习成果,梳理问题,凝炼出需要解决的要点问题,同桌之间进行对学互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阶段  善
    以“问”阶段产生的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以互学、群学等方式解决组内共性问题,再在全班展示探究成果。在和谐的环境中互助探究,在友善的氛围中展示自我,让学生学会合作沟通,学会倾听表达。
第四阶段  学
    在“善”阶段合作探究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生成的新困惑,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整合梳理,精讲释疑,突破难点。然后通过“检测单”进行检测评价,学情反馈,实现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知识运用能力。
第五阶段  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反思单上总结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与收获、教训与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学科思维体系。教师通过对反思单的收集和整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引领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构建和谐的生生、师生关系,实现教学过程的双赢。
(二)“好问善学思4+1”教学模式横向解读
1.导学流程
    “好问善学思4+1”教学模式导学流程共五个阶段:确定目标,任务驱动——梳理问题,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引领突破,检测评价——拓展迁移,内化提升。
2.教师行为解读
    教师课前设计导学单,明确目标、紧扣重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好”阶段中发现问题,凝炼要点,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观察学情,予以适时点拨;再次聚焦有价值的新问题,进行整合疏理,完成教学任务,总结反思,不断提升改进。
3.学生行为解读
    学生自主填写导学单,初步整体感知学习内容,在独立学习中发现易错点、易混点及自己不懂的地方,在与同桌交流中互相纠错,解决粗浅问题;对于依然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组展示,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通过填写检测单,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建构;通过填写反思单,让学生反思所学,拓展延伸,学以致用,不断创新。
(三)“好问善学思4+1”教学模式的相关变式
    “好问善学思4+1”最基本的教学模式是“三单五段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的学段、学科、课型特点或教学的需要,对导学流程做适当微观调控,合理组合、优化生成许多变式,建模而不固模,以适应千变万化的课程。
1.基本模式课型:
“好”——确定目标,任务驱动
“问”——梳理问题,质疑问难
“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学”——引领突破,检测评价
“思”——拓展迁移,内化提升。
2. 教学模式相关变式
(1)“学-善-思”模式

    “学-善-思”模式的起点是微课教学,学生课前观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填写“检测单”进行学情反馈。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聚焦自主学习生成的深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班同学互助探究,学生在总结提升中反思拓展。整个“学-善-思”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学-善-思”模式把知识的直接讲解移出到课外,让学生从集体学习转移到个人学习,把集体空间变成一种动态的、交互的学习环境,从而解放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深层学习拓展延伸,提高了学习效率。
(2)“好-学-善”模式

    以作文课为例,“好-学-善”模式:“好”,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学”,学生明确写作任务,教师为学生习作提供支援,然后学生自主构思,完成习作;“善”,同桌、小组互改互评,全班交流展示。
我校赵老师执教的《形形色色的人》作文示范课中,引领学生采用多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特点,就采用了“好-学-善”模式。一上课,赵老师就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试题,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后交卷。结果只有一位同学完成。原来试卷的最后一行写着“只做第八题”。同学们听后一片哗然。于是赵老师抛出问题:“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然后同学们小组交流,合作写作。在情境创设阶段,同学们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获得了丰富的灵感,之后的写作就水到渠成。在成果展示过程中,学生们现场完成的一篇篇精彩作文让在场老师赞叹不已。
(3)“好-善-思”模式

    以数学课为例,“好—善—思”模式:
①“好”,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时,教师出示了一项姚明的投球数据统计:前两个赛季发球命中率高达81%,这一赛季命中率提高到了81.5%。让学生通过阅读这组数据统计,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百分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接着教师提出本课核心问题:北小篮球队要参加市里组织的比赛,需要从三名队员中选一名优秀队员,请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做出选择。然后出示如下数据:

    学生有选张强,有选李宏,有选赵明,争执不下,课堂气氛到达高潮。教师让孩子们静心思考,想好以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③“思”,整理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能力。
    学生根据小组交流、教师点拨,把存在的问题整理在错题集上,边整理边反思,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归纳能力。

二、“好问善学思4+1”教学模式的特点
    当前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新世纪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此,我校“好问善学思4+1”课改针对传统教育制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目标之一,通过教育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1.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相关联,体现教学的时空差异和个性差异。在知识类型,知识性质与教学策略之间建立匹配关系。
2.结构设置
    从传统的灌输式单一僵化格局向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变化,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主线”流程,凸显“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但教师不在前台,教师的“导学”融合与“主线”流程之中,用学生的“精彩表现”来折射教师“导学”的精彩;“三单”糅合在“主线”流程之中根据教学需要或凸显或归并,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层层推进,三单一体,“拓展迁移”环节不是刚性环节,根据难易程度,灵活处置。
3.方法设计
    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主动发展为前提,构建以“确定目标、任务驱动——梳理问题、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引领突破、检测评价——拓展迁移、内化提升”的导学流程,在问题的引领下有步骤地展开教学,通过个体自学,同桌对学,小组互学,班内群学,提高了学生探究新问题的知识水平。

三、“好问善学思4+1”教学模式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好问善学思4+1”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是学生进行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实践证明,在“好问善学思4+1”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疑问状态下开展学习,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的兴趣浓,效率高。
(一)理论价值
    本教学模式依据建构主义、系统论理论,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课堂情境下,借助问题导学模式的牵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新课改理念在课程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落实,丰富和发展我国教学模式理论体系,创建一种简洁实用易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践价值
1、创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新课堂。让教师围绕“导”这一中心,寓教育科研于课堂,寓教育硏究于日常,发挥学生“学”这一核心,构建学习程序、自主合作学习结构化操作,着力凸显对学生问题意识、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会学习,建构终身学习能力。
2、构建学生个性化激励评价体系。构建适合师生的“导、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发挥师生的内驱力,保持课堂的“新鲜度”,让师生参与到多维度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中,不断激发师导生学的兴趣,保持激励评价的活力和生命力。


(编辑: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