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邯郸魏县边马镇东吕村有这样一个人,他始终践行着“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的铮铮誓言,在医术上他精益求精,对前来问诊的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进行无微不至的诊治和呵护;无论寒冬酷暑、黑夜白昼,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只要患者来诊所看病,他随时开门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他对待贫困患者,无论年幼老少,尽己所能,慷慨解囊,免费进行救治。无论何时何地,他心中装着的永远是患者,牵挂着的依旧是患者。他就是东吕村乡村医生张志勇。
开设卫生所,小诊所大名气
今年48岁的张志勇是一名村医,他已在农村医疗战线上工作了23年,每天走村串户,默默奉献,及时为患病的村民解除病痛,被乡亲们亲切的称为群众健康的“保护神”。
1998年7月,他大专毕业后,先后在郑州大学医学院、石家庄市中医院进修,由于刻苦学习,被安排在濮阳市南乐县医院内科工作。在为来医院看病的患者诊治时,他了解到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群众看病就医困难,很多小病拖成了大病,耽误了病情。于是,他下定决心,从医院辞职回到老家,2001年10月,开设了张志勇卫生所,并取得了由县卫生局签发的乡村医生证书,从此开始为群众看病,服务乡亲。
卫生所离县城有20多公里。位置虽然偏僻,但是门诊量很大,每天附近乡镇的群众不仅前来寻医问诊,许多外县的群众也是闻着名气前来求医。
每天早6点,他都准时开门坐诊。此时,屋内屋外早已排起一条长龙。一位前来看病的村民说:“不管是头痛脑热,还是小病大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张医生,找他看病放心,他是信得过的好医生。”“他看病仔细,见效快、效果好。”一位来自河南省南乐县的患者王某某说,“为了能让张医生先给俺看,俺凌晨3点就从家里过来排队了!”
“俺也要说说,要不是张医生给俺看病,俺这把老骨头早就命归西啦!”该村89岁的张喜老人满眼热泪激动地说,去年3月份,我突患脑梗,身体僵硬、不能走动,意识不清、不能说话,在医院里看了个把月,效果不好,就回来让张医生给看看,张医生让俺口服中药、再加上针灸治疗,半个多月时间,俺就能下地行走,也能说话了,俺是五保户,张医生给俺看病费用全免,他就是俺的救命恩人!
边马镇党委书记崔鹏说:“他让乡亲们获得了实惠,以前,村里年纪大没有文化的群众上医院看病找不到门,都是拖着不看,张医生的卫生室开在家门口,就方便多了,省去了去大医院往返的劳累了,还减轻了经济负担。”
情系群众,为村民解除病痛
2024年2月的一天晚上11点左右,正在睡觉的张志勇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立即穿好衣服,迅速打开街门,看到一位老人抱着一个孩子说:“张医生,快给看看吧,孩子发高烧了,身体烫的不行,还直吐。”他急忙从老人手中抱过来孩子,向卫生所跑去。他首先对孩子进行物理降温,并根据孩子症状和孩子爷爷的叙述,诊断孩子为外感风寒发高烧引起的惊厥。孩子经过物理降温后,温度有所下降,他立即为孩子输上了液体,还进行了针灸治疗,并让孩子喝适量的水,补充水分。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急救,孩子的症状得到很大缓解,温度逐渐降了下来,他和孩子的爷爷这才舒展了一口气。他对孩子的爷爷说:“老哥,你不用担心了,孩子脱离危险了,现在症状好多了。”张老汉眼含热泪的说:“张医生,谢谢你,要不是你精心治疗,孩子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呢?”他对老人说道:“你去床上睡会吧,我来守护孩子,等孩子输完液体了,我再给孩子检查检查。”天明后,他让张老汉和孩子在家吃过饭后,给孩子开了一些喝的药,张老汉带着孙子回家了。
“行医20多年来,张医生对待患病的群众热情服务,细心诊治,三里五村还有外省外县的群众都找他看病,大家都信任他!”边马镇司法所长李海群说。
刻苦钻研,倾心服务众乡亲
针对农村中老年人胃炎、颈肩腰腿疼等慢性病,他自创五维疗法,用中药进行调理,扎针、艾灸、外敷、烤激光等配合开展治疗,极大缓解甚至解除了患者病痛。对待每位患者,他都会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发病原因,病变机理,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日常饮食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有时给患者及家属做一些心理工作,让患者听得舒心,治疗放心,缓解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让患者露出满意的笑容。
一位叫小龙的53岁上海患者,2022年3月,患者慕名前来看病,当时诊断为肩周炎,右肩膀疼痛,尤其是晚上疼痛加重,晚上不能睡觉。得病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在大城市医院辗转几家医院诊治不见好转,一位魏县朋友介绍,来到卫生所诊治。他根据病情,采取针灸、正骨、中药外敷等疗法,10天病情得到治愈,至今病情未复发。一年后,给张医生送一面写有“华佗再世 药到病除”锦旗,表示感谢。
农村合作医疗及公共健康服务开展以来,他挨家挨户到群众家中做思想工作,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耐心宣传国家新农合优惠政策,详细讲解公共健康服务项目,每年为群众免费进行一次全面健康体检,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并对孕产妇、高血压、慢性病等群体,不定期入户随访、检查、登记、指导用药等。
行医20多年来,他的门诊量达20多万人次,背坏了3个药箱,但无论何时,只要村民一个求助电话,他都能到达现场……
因为他深知,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懂得无怨无悔、始终不渝,就要懂得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技、热情的服务,治病救人,服务一方乡亲,为群众的生命保驾护航。北京中调法治网(报道员 张佩、凡俊岭、郭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