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常蹲下来说话的“泥腿子”法官

日期:2025-10-13 来源:人民法院报 浏览量:0

程呈友应邀为学生们讲法治课。

程呈友应邀为学生们讲法治课。

29年前,他是一个农村娃,在一场家庭纠纷中初识法官的力量,埋下“为民讨公道”的种子。

29年后,他是扎根基层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在2000多件家长里短的案件中践行初心,让法律成为照亮百姓心坎的光。

29年风雨兼程,他走遍辖区的田间地头,裤脚沾满泥土;案件调撤率超60%,案件质效获得当事人和律师的广泛好评;他让冰冷的法律有了温度,让破碎的家庭重归和睦,他就是湖北省浠水县人民法院副院长程呈友。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法官”、湖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省“最美基层法官”……各种荣誉加身的他,最珍视的仍是群众那句:“这个‘泥腿子’法官不一般,我们服气!”

他常说:“案件再小,也是百姓的100%;法槌虽轻,却承载着司法的全部重量。”这便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法官对初心最赤诚的告白。

田间启蒙:用初心叩响司法之门

20世纪70年代的浠水农村,程呈友的童年在放牛与读书的交替中度过。在他刚懂事的时候,母亲因纠纷被亲戚告上法庭,面对威严的法庭和陌生的法官,一家人的惶恐至今烙在他心里。时任案件承办人原浠水法院的陈法官数次走访塆里,用“和风细雨”的调解让纠纷平息,也让年幼的程呈友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法官的公正,能让破碎的亲情重归和谐,让危困的百姓重拾信任。

“那时我不懂法律,但记得陈法官蹲在门槛上和母亲说话的样子,他没穿制服,却比任何大人都有力量。”这段经历像一粒种子,在程呈友心中萌发出对“公平”的最初向往。1994年,湖北省司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送来时,他正顶着烈日在田里插秧。命运的齿轮,从此与“法官”二字紧紧咬合。

1999年,程呈友踏入散花人民法庭,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一位“严师”黄庭长。这位教师出身的法官,对送达文书、庭审记录都苛求完美,更常挂在嘴边的是:“少坐办公室,多往村里跑。”从此,程呈友学会了在田间地头找当事人谈心,在村口大树下写调解笔录。从那时起,黄庭长对他的严格要求,便开始化作他办案时的严谨与担当。

泥土为证:用脚步丈量公平尺度

“坐堂问案,功夫在堂外。”这是程呈友常挂在嘴边的话。初入法院时,他便立下铁律:重大案件必到现场,四邻必访。黄泥畈的泥泞山路、华桂山的灼热岩石、策湖湿地的渺渺水面,都留下了他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迹。

2018年,苗圃主老刘与农场主老张因“羊吃树苗”闹上法庭。两人土地相邻却无明确界限,争执数月互不退让。程呈友带着卷尺、笔记本直奔现场,烈日下躬身测量3小时,汗水浸透制服,泥浆糊满裤腿。他认真地画出土地界限图,邀请村干部见证,并进行了巡回审判。“今天审的不只是赔偿问题,更是教大家如何依法立约。”他大声地对围观的村民说。在现场,他详细地讲解了法律知识,告诉大家口头协议的弊端。

“原来口头协议不保稳!”“以后租地得白纸黑字写清楚!”围观村民恍然大悟。这场“泥巴裹脚”的审判,让浠水法院“巡回审判﹢普法教育”模式一炮而红。

2019年的一个春日,晨光晒暖田埂时,程呈友的胶鞋又沾满新泥——这起跨村纠纷里,被告家女主人因排水争执打伤原告老人,宁可接受治安处罚也拒赔,矛盾剑拔弩张。程呈友没局限于法庭审理,他钻进被告工作的厂子、蹲在村口老槐树下与村支书“磨”到月上枝头,终于从被告外出务工的丈夫那里找到“线头”。通过三次长途电话,他像邻里拉家常般将案件事实条分缕析,讲透法理情理,成功说服对方,最终将双方的矛盾调和,让纠纷得以化解。他说:“农村矛盾是团乱麻,得蹲下来找‘线头’。”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防汛形势也异常严峻,防疫、防汛、办案三重压力交织。程呈友主动请缨驻守防控一线,一人一车一喇叭,整个春节都坚守在抗疫一线。夜晚回到办公室,他伏案办案,最长36小时连轴转。防汛值守期间,他顶着烈日巡堤护坡,暴雨倾盆时蹚着齐膝深的积水转移群众。值守完毕交接班后,又连夜撰写判决书。同事劝他休息,他却笑道:“‘泥腿子’最不怕的就是吃苦。”那一年,他带领团队超额完成办案任务,用满身泥泞换来了群众的安宁。

心系冷暖:用真情融化矛盾坚冰

在程呈友的办公室,常年备着热茶、毛巾和急救药箱。他说:“老百姓带着火气来,得先给他们降降温。”

一杯热茶救下一条命。2016年寒冬,40岁的朱师傅顶着颅骨凹陷的伤痕冲进法庭哭喊:“再不赔钱,我就和他们同归于尽!”原来,朱师傅搬运水泥时摔成重伤,车主与货主互相推诿,急需二次手术的他已经走投无路。程呈友见状,递上一杯热茶,老朱捧着热茶,手不停地颤抖,泪水止不住地流,哽咽着说出诉求。程呈友稳定其情绪后连夜协调医院收治。之后,他十余次上门调解,最终促成三方和解。朱某拿到赔偿款时,激动地说:“您救的不只是我的命,还有我全家人的活路!”

一句老话解开心结。2020年的一天,法庭院子里,兄弟俩为遗产撕扯得头破血流,矛盾源于父母遗留的存款,还有“谁多谁少”的计较。程呈友看着这一幕,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请来家族长辈与村干部围坐成圈,像一家人一样,把账摆在明面上算,把情焐到心坎里说。在得知双方对父母都很孝顺后,他语重心长地用老话劝解:“父母在世你们已并肩尽孝,清明坟头更得你们携手添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兄弟俩的心结,从“争一口气”到“念一份情”,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

自掏腰包的“亏本买卖”。2021年,一起离婚案陷入僵局。男方疑似精神病却无力支付检查费、鉴定费,双方又为子女抚养问题争执不下。程呈友悄悄垫付1600元:“先检查、鉴定,官司慢慢打。”调解时,他给当事人的女儿买新书包,带孩子吃汉堡,最终让双方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下达成和解,孩子的脸上也重新露出童真的笑容。有人不解:“法官倒贴钱办案图啥?”他说:“判十个离婚案容易,救一个孩子的童年很难。”

在程呈友看来,法官不是冰冷的裁判机器,而是有温度的矛盾解铃人。他常说:“法官一手托着法律,一手托着老百姓的生活。只有既懂法理,又懂人心,才能真正办好案子。”

在基层法庭,离婚、邻里纠纷等“小事”占了案件的近七成。程呈友却深知,这些“小事”若处理不好,便是压垮百姓生活的“大山”。

“婚姻家庭案件有难以割舍的亲情,人身损害案件还会有扶危济困的同情,民间借贷案件也会有弥足珍贵的友情。”程呈友认为,只有在法、理、情中寻找结合点,案件才能最终妥善解决。

同事和他一起办案途中,总能见到程呈友主动接过老人的担子,挑一程,送到家。家常话一聊,要找的当事人住在哪里,两家的矛盾焦点在哪,都打听清楚了,案件调解也找到了切入点。碰到乡亲们有法律方面的问题,他会热情地提供法律咨询;遇到情况特殊的当事人,他还会在案后进行回访,对困难的当事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的调解笔录里,记满了“在病床前陪老人掉的眼泪”“替留守儿童买的书包”……这些不起眼的细节,让他成了百姓口中“常蹲下来说话”的法官。

铁肩担道:用公心守护正义的底线

“法官的良心,要经得起田埂上的日头晒,也扛得住人情里的冷雨淋。”手握审判权,程呈友面对过威胁利诱,却始终如一杆“不偏秤”。

2024年某限期拆除案中,行政机关被诉程序违法。当事人质疑法院偏袒行政机关,程呈友顶着压力五赴案涉现场调查有关情况,调取相关规划图和证据材料,了解案件实际情况,为争取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做最大努力。在化解未果的情况下,最终以翔实的数据和法理让双方心服口服,服判息诉。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指示精神。

某离婚案中,原告刘某企图以重金换取“速判”。程呈友厉声呵斥:“你这是在侮辱法律!”转身却对被告王某的女儿轻声安慰,自掏腰包买书包相赠。最终,他促成双方和解,既保住了孩子的笑容,也让破碎的家庭重归宁静。他说:“法官的良心,比金子还重。”

2021年以该案为原型,程呈友担任主演拍摄了公益微电影《小镇法官》在全县展播,省市法院相关媒体予以推介,展现基层法官廉洁自律优良品质的同时,凸显基层法官为民纾困解难的责任担当,教育引导法院干警提升廉洁意识、践行使命担当。

无论面对多小的案件,他总是说:“这虽是我工作的1%,却是当事人的100%。”正是他坚持把每一个案件的责任看得比头上的天还要大,努力做好一个政治坚定、作风正派、业务精通、思想高尚的“泥腿子”法官,才让群众觉得“可亲、可信、可敬”。

薪火相传:以创新彰显司法担当

从乡村法官到副院长,程呈友是审判一线的“老黄牛”,更是司法改革的“拓荒者”。

他主导的巴河人民法庭“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将司法服务延伸到村头巷尾:设立共享法庭,开展“村湾夜话”“巡回审判”,特色调解、道交纠纷化解等多个特色品牌,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司法力量。2024年,巴河人民法庭案件量同比下降30%,成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标杆。

面对跨区域行政案件协调难题,他参与设计两种行政争议化解中心运转模式,建立12个行政争议化解工作室,依托联动模式,破除“地域壁垒”,有效提升行政争议的实质化解率,为集中管辖法院解决跨区域、跨部门协调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

与此同时,他还致力于创新行政败诉案件“一案一书一讲”机制,督促行政机关及时纠错、规范执法,避免同类型案件重复发生。2024年,浠水法院新收行政案件数量出现下降拐点,较上年同期下降25.11%,行政争议较上年同期减少23.1%,上诉率下降8%,被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誉为“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样本”,受到最高人民法院充分肯定,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公众号、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简报以及20余家国家级、省级媒体对该改革事项进行刊发推广,介绍改革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