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法治护航人工智能有序创新

日期:2025-09-16 来源: 浏览量:0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治理迈入系统推进的新阶段。《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八项基础支撑能力,其中“强化政策法规保障”与“提升安全能力水平”两项部署,既延续了“有序创新”的治理逻辑,又针对新兴风险作出前瞻性安排,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我国人工智能立法始终坚持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不同于欧盟以“风险规避”为导向的严格监管,也区别于美国对内宽松、对外技术封锁的策略,《意见》强调完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相关立法工作,旨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为技术创新预留合理空间。

这一理念在地方实践中已有印证。例如,《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首创“先行先试”机制,对符合国际先进产品标准或规范的低风险人工智能产品,允许开展测试与试点;上海出台《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安排专项资金,通过发放“模型券”“算力券”鼓励企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算力资源,并设定合理的申请条件以确保政策效果,引导企业兼顾创新与责任。两地通过分级监管、伦理审查和沙盒机制等创新,推动企业将合规内化为发展自觉,为国家层面法律和政策的制定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安全治理方面,《意见》提出构建“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强化对算法歧视、模型黑箱、输出幻觉等风险的防控。目前,北京石景山区等地已将算法备案作为企业享受政策扶持的前提。这些探索表明,制度约束与技术治理正逐步融合,促进治理实效不断提升。

《意见》强调完善法律法规与伦理准则等,其关键在于将伦理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标准。我国采取“标准先行”策略,如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及全国信标委人工智能分委会发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标准化指南》,提出公平性、可解释性等评估框架等。这种“伦理技术化”模式,使“科技向善”从道德倡导转变为可测量、可验证的工程实践,增强了治理的精准性与执行力。

在安全评估与备案制度优化方面,《意见》积极回应了当前监管实践中面临的实际挑战。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需提交大量材料,初创企业单次合规成本可能高达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这种制度性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对此,《意见》提出“分类分级”治理思路,即依据应用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高风险领域严格审查,中低风险领域则简化流程、降低门槛。这一治理思路既能提升监管工作的精准度与效率,也能切实为企业减轻合规负担,更好平衡安全监管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全球治理经验也表明,有效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需超越监管抑制创新的二元对立。日本设立内阁直管的“AI战略本部”,统筹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巴西引入“监管沙盒”机制,允许企业在监督下测试自动驾驶等高风险技术。《意见》倡导多元协同治理,正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网络。例如,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就是由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科技园与微众银行等联合建设,运用新型数据验证技术和安全机制,大幅简化了企业在跨境业务中的信用核查流程,体现了多方协作的治理效能。

随着人工智能向能源、生物、医疗等高风险领域加速渗透,治理体系需持续升级。《意见》要求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实践中,应整合司法、网信、工信等部门的数据与执法资源,通过数据共享与智能分析提升风险识别与协同处置能力,形成跨领域、跨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

人工智能治理的本质,是技术进步与文明价值的协同演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序创新”范式,通过分级分类监管平衡发展与安全,以技术标准筑牢伦理底线,这种制度弹性与标准融合的路径,可以说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范式。

(来源: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