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深入探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与路径,不断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推动实施高等教育促改革、强动力、增活力行动,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于5月9日下午主办“弘扬教育家精神 助推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报告会,西安翻译学院、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承办。此次报告会邀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陕西省教育厅原副巡视员李维民、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建华、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一涛等6名专家作报告。以下为李维民发言内容整理,以飨读者。
弘扬教育家精神
丁祖诒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嘉宾介绍:李维民,陕西省教育厅原副巡视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各位领导、同仁们,下午好!今天有机会参加本次学术报告会,和大家共同探讨丁祖诒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十分荣幸!作为西安翻译学院的一员,我与丁先生曾共事二十多年,对他了解也更多一些。今年我们将迎来第四十个教师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有关教育家精神讲话的一周年,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来探讨丁祖诒先生的一些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下面我将从教育家精神以及丁祖诒先生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何为教育家精神?
2021年11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对有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授予人民教育家称号”。2023年9月,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也为认定和评价教育家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
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落实人民教育家的称号,首先要明确何为“教育家”。关于教育家的解释很多,《教育大词典》指出,教育家是“在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根据这个定义,我认为“理论、实践和贡献”这三个词很关键,如果没有理论或实践,贡献未能令人觉知,就很难成为教育家。刚才别敦荣教授讲到,陈嘉庚先生虽然书读得不多,但其教育思想和理念却非常丰满,这是他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得来的。吴康宁教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应当是通过亲身行动对教育实践的探索、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产生重要影响的人。
事实上,在官方或民间,教育家已经成为一种尊称,当今应当有各级各类教育领域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民办教育领域的教育家更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如果用最简单的标准评价教育家,我一般用三个词来概括,即“理论+实践+评价”。当前,在民间被称为教育家的人不在少数,而官方认定的教育家却为数不多。我认为,评定教育家的门槛不应过低,评定一批教育家既是对本人的认可,也是对现在和未来从事教育领域工作者的一种激励。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现象,唱首歌就是歌唱家,写幅字就是书法家,出本书就是作家,但是对教育家的评定是少之又少,我个人认为教育家的评定门槛有点过高了,虽然不能低于这些水平,但是也不能高不可攀,过高的门槛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丁祖诒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界的一位教育家,虽然目前这一称谓还未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民间早已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
丁祖诒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下面我主要谈谈丁祖诒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而丁祖诒先生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基本遵循,扎根中国大地,致力于创办“东方哈佛”的教育先行者。丁祖诒先生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生于1939年,1958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73年任西电子校外语教师,1983年任西安石油学院外语教研室主任,1985年创办西安外国语翻译培训部,1987年创办西安翻译培训学院,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院长。2009年创办陕西终南学社,任社长。曾任省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常委等。
丁祖诒先生有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他从事教育50年,热爱教育事业,一生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公益性办学宗旨。他反对学商,坚持取之于学、用之于学,坚持依法自主办学。他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把办好西安翻译学院作为自己一生中的最大追求,并且早在35年前首次提出“创东方哈佛”的办学理念。“创”,即创造、创新,是民办教育创办者最可贵的品质,也是对丁祖诒先生一生的高度概括。“东方”,强调的是中国特色,不完全照搬西方模式。“哈佛”,体现了民办性质、高质量、国际化三重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丁祖诒先生提出“创东方哈佛”的办学理念,也正是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所强调的高质量、国际化发展路径。
丁祖诒先生有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丁祖诒先生一生获得了诸多荣誉奖章,曾先后被CCTV推为“东方之子”、被陕西省高教学会授予“民办教育家”、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被评为“西安十大魅力先生”“西安十大校长”、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评选为“中国杰出教育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他胸怀祖国,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敢拼敢创,无私奉献。他执着信念,拼搏奋进,追求卓越,历经磨难从不气馁。他严于律己,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处处起到表率作用。
丁祖诒先生有着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在因材施教方面,他开辟了“丁式教育”模式,即复合实用型教学模式,包括“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模式”“专业+英语+现代化技能”模式,在当时很好地贯彻执行了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且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另外,丁祖诒先生还开创了“三全”管理模式,即全封闭、全日制、全住校。后来又发展为“五全”管理模式,也称准军事化严格管理模式,在“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全方位和全过程,这一模式满足了参加高教自考助学这一群体的生存需要,在当时意义重大。
丁祖诒先生有着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他首创了翻译研修学院,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5年不拿国家文凭,可以达到胜任同声翻译工作的水平。实践证明,就读于翻译研修学院的这批学生毕业后有成就者不在少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丁祖诒先生还首次提出了高尚教育理念,即政策高尚,办学者高尚,教师高尚和学生高尚。
丁祖诒先生有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仁爱是丁祖诒先生教育理念的源泉。在27年的创建西译、发展西译的征程中,他一心扑在民办教育事业上,反而对自己家人投入的关心、关爱少了很多。丁祖诒先生经常说:“对于我来讲,拼搏与奋斗终身的最好回报。应该是空空地来,空空地走了。”他爱生如子,学生利益大于天。他还经常告诫广大教职工:“好生对待每一个在校生,好生对待每一个毕业生。”学校大多毕业生对丁祖诒的评价无不寄托了感恩之情。我从事教育50年,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校长能像他这样获得毕业生如此的尊重。
丁祖诒先生有着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他创建了陕西终南学社,立足终南,传承区域文化,开拓育人新路。西安翻译学院从丁祖诒先生的生平事迹和高贵品格中不断凝练西译精神,从1990年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创造精神”,再到1996年的“改革开拓和进取精神、严格管理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精神、百折不挠永不停滞精神”,最后到2000年的“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爱生如子、厚德敦行”。这些西译精神在西译代代传承,并逐渐形成了西译的校园文化。
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先行者和教育家,丁祖诒先生对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有着突出的历史贡献。丁祖诒先生的忘我、奋进、执着、拼搏、创新、大爱精神,开拓出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片”新领域,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新路径,创建出“一所”一流的民办高校,改变了15万余名青年的人生轨迹,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和爱戴的教育先行者。丁祖诒先生所提出的“创东方哈佛”这一远大的目标,我认为在未来是可以实现的。当前,西湖大学可以说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头羊,我想未来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东湖大学”、“南湖大学”等高水平民办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