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河南省审计厅驻内乡县大桥乡河南村第一书记李晓华
北京中调法治网(郭政伟)如今的河南省内乡县大桥乡河南村,增收项目变多变大了,农民们变得有眼界、有思想、会生活了,“沿路”和“近城”经济蔚成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畅享生态文化之美。谁能想到,短短两年间,这个昔日的国家级贫困村竟一跃蝶变为一个风景如画、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且还成为全县的先进党支部。其实,这一切的变化,都要从河南省审计厅驻该村第一书记李晓华说起。
2017年,李晓华由组织选派到河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该村在审计厅的帮扶下,通过易地搬迁虽已于2016年脱贫摘帽,但基础还很脆弱,需进一步巩固夯实。特别是部分贫困户,致富的信心和底气不足,还不同程度地存有“等、靠、要”的思想。面对这一连串的棘手问题,之前从未接触过具体农村工作的李晓华决定先从摸清村情着手,用了近两周时间,进组入户与贫困乡亲们话家常、谋出路,和村支两委班子一起议发展、找对策。在掌握详细情况的基础上,他精心谋划下好“三步棋”:
第一步棋:党建引领,筑牢脱贫攻坚之基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李晓华深知,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按照“脱贫攻坚,党建先行”的要求,他着力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引领和促进作用,确保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同抓共促、同频共振。一是利用“双日活动”这一平台,通过宣讲、党课、培训等方式,组织党员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及各级领导关于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的重要指示,并积极开展“三带五联奔小康”和“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主题活动,凝聚村“两委”班子、扶贫工作队、农村创业致富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五支队伍”的合力。河源矿业负责人李明理、该村能人江彦斌在“三热爱”主题活动中增强了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捐资2万元修建便民桥,解决了河南组30亩耕地18年来无进出道路的问题。黄洋、李书申等事业有成的青年农民,在李晓华的感召下,不但热心公益事业,而且积极申请加入共产党,以便更好发挥作用。为改善村容村貌,他带领村“两委”通过挂红旗、挂黄旗、挂黑旗的方式,鼓励所有农户争当“最美小康户”,“最美脱贫户”、“最美脱贫攻坚户”,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着力做好“党建+”文章。采取“党建+项目建设”,通过内引外联,仙鹤纸业在河南村设立加工车间,使20余名贫困户劳力和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针对该村整体搬迁后,村原址土地复耕的难题,他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确定了社区建设与拆迁复耕同步走的方案,一举解决了土地浪费问题。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制中,他和村“两委”统筹整合河南村资源,成立了“集体合作社”,把整合后的房产、土地租赁入股,不仅盘活了集体闲置沉睡的资产,且获得资本生产经营,加快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采取“党建+远教电商”,李晓华带领村支两委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农产品销售,一方面组织农民把当地出产的橘子、红薯、南瓜、冬桃及各类果蔬收拾干净、整理包装,方便过往司机、游客和城里人购买,一方面挂靠阿里巴巴等电商集团,营建电商平台,把当地的土特产及各类农产品包装营销,使群众经济收益增加20余万元。
第二步棋:发展产业,夯实脱贫攻坚之本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和控制返贫率的最佳途径。李晓华和村“两委”在巩固养殖和光伏产业“两个全覆盖”的同时,因地制宜培育支柱产业,强化扶贫造血功能。一是发展餐饮服务业。依托河南村“近县城、邻省道”且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他通过老乡联谊会、恳谈会等形式,招引在外务工、事业有成、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回村兴业。目前,以朝阳沟生态园为首的13家餐饮店落户河南村。仅朝阳沟生态园一家就可容纳300人就餐,并能举办各种礼仪、会议等活动。此举,不仅带动了20多户群众从事蔬菜种植、购销,户均月增收6000元以上,还带动10余名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元左右。二是培育特色农业。李晓华通过土地流转,带动群众扩大冬桃、软籽石榴等生态产业,现已累计发展到800多亩。并积极对接国家项目,争取资金160万元,硬化了村西丘陵区的8公里生产路,帮助邻村群众也发展软籽石榴,形成规模效应。针对水果种植面积大为储存需建设保鲜设施的难题,他利用第一书记专项经费50万元,建设了占地200平方米的冷藏库,不仅拉长了产业链,且使村集体收入每年净增5万元以上。
第三步棋:文化引领,锻造脱贫攻坚之魂
为了激发贫困乡亲们致富的内生动力,培育乡村勤劳发展、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李晓华注重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以文化教育启民智化民风,实现物质与精神同步脱贫。他利用第一书记经费50万元建成村“便民服务中心”,并通过广场文化、曲艺演唱等让贫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学习脱贫致富政策、精准扶贫先进事迹,引导贫困户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观念,形成“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思想氛围。如,该村农民李文生精通传统曲艺豫西大鼓,李晓华亲自操刀,结合发生在身边的扶贫故事创作“鼓儿哼”,引导李文生古韵新唱,走村串户表演,给贫困群众弥补“精神之钙”。该村残疾贫困户李占生情不自禁说:“村里这样的发展氛围,给了我致富奔小康的底气!”今年9月21日,大桥乡首个农民丰收节联欢活动,由李晓华创意的小品《赶犟驴》获得了第一名。该小品以身边人演身边事,反映贫困户由懒惰变勤劳而被评为脱贫模范户,在全乡乃至全县引起强烈反响。该乡党委书记于飞说:“河南村的扶贫已成为一种文化而渗透在贫困户的心灵里。”在他的努力下,村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不仅提升了农民素质,且净化了村风民风,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我向党组织保证:坚决服从命令,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务实苦干,善始善终,不完成任务决不收兵”。面对河南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李晓华自豪而不自满,他再次宣读起自己立下的脱贫攻坚请战书来告诫勉励自己。
(编辑: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