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不是“智商药”,而是处方药——还原“小儿智力糖浆”的临床与循证真相

日期:2025-10-06 来源:新华网 浏览量:0

近期,一款名为“小儿智力糖浆”的中成药因其特殊的名字引发社会热议。一些家长望文生义,将其理解为“提高智商的保健品”;网络舆论中也不乏质疑声音,认为这类中成药缺乏循证证据支撑。事实上,这一药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进入临床应用,并被权威指南收录,临床研究不断积累,相关质量标准也在逐步升级。

左:中国中药协会儿童药物研究委员会委员、2020年ADHD诊疗培训认证体系核心专家 朱萍

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科带头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中医院儿科负责人 韩新民

围绕“小儿智力糖浆”,存在着公众认知、学术研究、监管保障三方面的交汇点。它到底是一种“智商药”,还是有循证证据支撑的处方药?在新华网的采访中,专家们从中医药经典传承、现代循证研究、临床使用与监管保障等角度展开解读,帮助还原其真实面貌。

名称争议背后的认知误读

“小儿智力糖浆”六个字,长期以来是公众误读的起点。在家长的直观理解中,“智力”往往与“智商高低”划上等号,于是有人将其视为一种“聪明药”,寄望孩子借此变得更机灵、更聪慧。然而在医学界看来,这是一种偏差甚至危险的解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科带头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中医院儿科负责人韩新民教授指出:“‘益智’在中医药语境中,指的是改善注意力、记忆力与学习专注度,而不是提升智商水平。”

这一命名可以追溯到唐代医圣孙思邈的《千金方》。“孔圣枕中丹”是古方中治疗小儿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的重要方剂,强调“安神定志、补肾益智”。小儿智力糖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化裁而成,保留了龟板(甲)、龙骨、远志、石菖蒲等核心药物,结合现代制药工艺,形成了既传承又规范的处方药。韩新民解释:“这里的‘益智’,是改善功能性认知障碍,而不是现代社会语境下的‘智商’。”

问题在于,当“智力”被放在现代大众话语中,它的外延远比古籍原义宽泛,常常引导家长产生“提高智商”的误读。多家医院门诊医生反映,不少家长带孩子就诊时,直接要求开“小儿智力糖浆”,理由是“想让孩子更聪明”。中国中药协会儿童药物研究委员会委员、2020年ADHD诊疗培训认证体系核心专家朱萍教授提醒,这种做法十分危险:“药物必须对症使用。它适合的是心肾不足、痰浊阻窍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急躁、睡眠不安,而不是所有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

事实上,医学诊断有着明确标准。临床医生会结合患儿的病史、症状表现和中医辨证,判断是否属于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抽动症等神经发育障碍,进而决定是否用药。朱萍指出:“家长凭直观观察往往无法准确分辨,孩子‘坐不住’并不等于多动症。只有经过专业医生评估,才能决定是否需要用药。”

名称之争的背后,折射的是社会大众对中医药语境的陌生和对“智力焦虑”的投射。正因如此,澄清“处方药定位”与“保健品误读”,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公众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

如果说名称之争折射的是社会认知的偏差,那么循证证据则是科学界回应质疑的关键。小儿智力糖浆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临床以来,陆续有多项研究对其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估,这些成果逐渐形成了循证基础,并获得权威指南的认可。

在2019年12月,《中华中医药杂志》刊登了一项由江苏省中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开展的临床研究。研究团队纳入120例以肝肾阴虚、阴虚风动为主要证候的抽动障碍患儿,采用葵花药业生产的小儿智力糖浆治疗,并与西药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糖浆组在改善抽动症状方面疗效更佳,且不良反应更少。这一研究不仅验证了其在抽动症中的应用价值,也进一步拓宽了中成药在神经发育障碍领域的循证证据。

更早一些,李一民教授在《小儿智力糖浆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疗效观察》中以葵花药业的小儿智力糖浆作为样本,做过一项对照试验,显示其在改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良好。作为经典古方的现代化改良,这类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量化的数据支持。

循证证据的积累推动了指南的更新。2017年,《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首次将小儿智力糖浆纳入其中,明确其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治疗中的应用价值。2023年,国内多家权威学术机构联合发布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进一步指出,小儿智力糖浆是中成药治疗ADHD的常用选择之一。这意味着,它已从“经验用药”逐渐过渡到“循证推荐”。

临床一线医生的观察也印证了这些数据。朱萍主任介绍,在她的门诊中,小儿智力糖浆最明显的作用表现在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度提升和课堂表现改善。“很多家长告诉我,以前孩子上课时东张西望,几分钟就分心;用了药后,能坐下来把作业做完,课堂笔记也能跟上。”她说。与此同时,部分患儿的情绪急躁、睡眠不安也得到改善。

不过,医生们也提醒:这种改善并非立竿见影。药物起效通常需要数周时间,疗程一般为三个月至一年。韩新民教授强调:“家长不能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明显变化就停药,ADHD是一种慢性神经发育障碍,需要持续干预。突然停药不仅会影响疗效,还可能导致症状反复。”

在循证证据和临床实践的双重印证下,小儿智力糖浆逐渐摆脱了“经验之说”的局限,成为现代医学框架下可供参考的处方药选项。这背后既有学者们的研究探索,也有医生们的临床积累,更有患儿家庭的实际体验。

质量升级与监管保障

药品的疗效与安全性不仅来自古方传承与临床验证,更取决于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现代监管体系。小儿智力糖浆能够在临床应用数十年而保持稳定疗效,与其持续提升的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密不可分。

在今年正式实施的新版《中国药典》中,小儿智力糖浆的质量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新版标准对药材来源、炮制工艺、有效成分含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确保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控性。这不仅意味着对企业生产环节的严格约束,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强的信心。南京中医药大学韩新民教授评价道:“新版质量标准的实施,为传统中成药的规范化、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让疗效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从监管层面来看,国家药监局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长期数据为这一药品的安全性提供了客观证据。根据直报系统统计,自2002年上市以来,小儿智力糖浆累计使用人次近150万,仅报告33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仅为0.002%,且无严重不良事件。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营养专委会委员朱萍主任指出:“这是一个非常低的发生率,说明药物整体安全性较高。”

产业层面的责任同样不可或缺。作为小儿智力糖浆的主要生产方和行业领先企业,葵花药业在多年来持续强化质量管理,构建了从药材种植到生产工艺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近年来,其在原料药材的严格筛选、关键成分含量的精准控制以及生产设备的迭代升级等方面均进行了重点优化,确保产品不仅符合药典新要求,更以高于行业的标准实现品质把控。业内专家指出,此类“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正是现代中药实现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而葵花药业在此方面的长期投入与实践,也使其持续引领同类产品的品质升级。

在监管、学术与产业三方面共同作用下,小儿智力糖浆的质量与安全得到了持续强化。这不仅回应了公众对中成药“疗效与安全”的疑问,也为其在更广阔的医学体系中赢得信任提供了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药监局近日组织制定的《中药生产监督管理专门规定》已于9月8日正式发布,从药材溯源、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质量抽检,均提出了更加具体和严格的要求。这意味着,中成药行业的生产管理正进入一个“全链条、全流程、全周期”监管的新阶段。专家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单一药品的质量,也将推动整个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合理应用与家长认知

药物的价值不仅取决于疗效和安全性,更依赖于合理使用。小儿智力糖浆作为处方药,其适应症、疗程和剂量都有明确规定,但在现实中,家长的认知偏差往往影响了使用效果,甚至可能带来风险。

“多动不等于多动症。”这是专家们反复强调的观点。儿童活泼好动是天性,只有当注意力缺陷和冲动行为持续半年以上,并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功能时,才可能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需要医学干预。朱萍主任指出:“家长凭自己的观察,往往会把‘坐不住’、‘爱讲话’简单等同于多动症,这是不科学的。必须由医生根据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来判断是否适合用药。”

在临床中,医生考虑使用小儿智力糖浆,通常针对以下几类症状: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专注度差,伴随情绪急躁、睡眠不安,或有抽动症表现。韩新民教授补充:“药物必须对证,才能发挥疗效。错误的用药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延误其他治疗。”

服药后哪些症状会改善?根据临床经验,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度和课堂表现往往最先出现变化。许多家长反馈,孩子能够安静地完成作业,不再频繁分心;有的孩子睡眠质量改善,夜间少惊醒,情绪也更稳定。这些具体改善,正是药物“开窍益智、安神定志”的作用体现。

但药效的发挥需要时间。韩新民教授提醒:“小儿智力糖浆不是立竿见影的药物。通常需要连续规范用药数周才能逐渐见效。疗程一般为三个月至一年,切不可因短期看不到明显变化而贸然停药。”突然停药,不仅可能导致症状反复,还会打击家长的信心。

在剂量上,专家们也给出了明确提醒: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并结合孩子的体重和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朱萍主任特别强调:“不能随意增减,更不能凭网络信息或其他家长的经验来用药。认准‘国药准字’,避免将保健品当成药物,是家长需要牢记的基本原则。”

合理用药不仅是个体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随着ADHD等发育行为障碍患儿群体逐渐受到关注,如何引导家长科学认识、避免盲目焦虑,已成为医学界和社会共同的任务。专家呼吁,医生、媒体和学校应共同参与到健康科普和家长教育中,让公众正确理解“小儿智力糖浆”的价值边界,既能合理使用,也能避免神化。

围绕“小儿智力糖浆”的讨论,折射出公众对中医药理解中的模糊地带:一方面,名称中的“智力”让人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联想;另一方面,现代循证证据和临床实践却在不断丰富其医学价值。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既是学术问题,更是社会教育课题。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一案例为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生动注脚:古方并非停留在历史文献中,而是在现代科学方法与监管体系的支撑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不仅关乎某一种药物的认知澄清,更关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与民族医药的长远发展。

当前,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正步入快车道。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临床循证到产业监管,从学术研究到企业实践,中医药正在以更加开放和规范的姿态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