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调法治网(郝金宝)承山之坚韧,拥海之壮阔。千年潮汐,拍打着连云港的海岸线,也孕育着这座城市的壮志豪情。
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全国部署2025“活力中国行”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江苏省连云港,来自北京媒体,南京媒体,连云港媒体,和省内外30多家媒体记者走近江苏沿海开放海港城市连云港。2023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印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和系列支持政策,在江苏全省率先吹响经略海洋、挺进“深蓝”的冲锋号,以创新为桨、开放为舵,在深蓝经济的壮丽航程中乘风破浪。
2024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召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专题调研、精准施策,以月调度、季评估的高效机制推进海洋经济230项目标任务,实施“3620”引培工程,成立连云港市海洋发展集团,与江苏省沿海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畅通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获批建设连徐中欧(亚)班列集结中心,连云港市海洋产业投资突破2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7%,海洋经济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聚焦重点领域 打造海洋产业发展高地
依海而兴,向海图强,连云港深蓝经济蓄势腾飞。连云港市海洋装备产业园、南极磷虾产业园一期建成,综合性海洋经济产业园集聚涉海企业28家,连岛渔港升级为国家中心渔港,连云区获批省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海洋渔业提质升级,江苏省首艘工船养殖三文鱼项目落户,“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船获全球首个“三认证”海上食品工厂认证。海洋运输业稳步壮大,新开集装箱航线10条,30万吨级原油码头竣工,40万吨矿石码头常态化运营。海洋旅游业蓬勃发展,连岛成功创建5A级景区,中韩客运出入境旅客突破8万人次,“海州湾之星”海上邮轮星级酒店建成投用。海洋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型,国内首个纯电动拖轮产业示范基地投产,LNG双燃料船交付使用。海洋新材料产业加速创新,芯片级多参数水质传感器成功量产。海洋新能源产业扬帆远航,核能供汽项目投产,全国最大单体滩涂光伏项目海上工程开工建设。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持续突破。
聚焦平台载体 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
科技创新,筑梦深蓝,激发了连云港海洋科技的澎湃动能。新增获批涉海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工程研究中心2家、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涉海科技平台载体38家。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全面调试,国家濒海试验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深远海装备大科学装置入选首批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支持预研项目。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7000吨级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即将交付,1500吨级中尺度试验船、百吨级高速试验艇在连开展海试。江苏省海创中心引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刘元法、中国水产科研院东海研究所郑汉丰2个创新团队。筑巢引凤,人才纷至沓来,江苏海洋大学引进涉海博士30人,获批江苏省科技副总64人,19名海洋领域专家入连云港市科技咨询专家库。
聚焦区位优势 拓展海洋开放合作空间
开放引领,互利共赢,海洋经济合作新格局正在构建。连云港港口获批“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试点,连云港邮轮口岸新增为中国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徐圩港区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综合枢纽能级不断提升。首次开行连云港—阿拉木图“滚装+班列”跨境多式联运专列、韩国铁道公社国际多式联运班列、“班列+海运”过境重箱整列往返运输。连云港港口吞吐量达3.46亿吨,集装箱量669万标箱,“连申快航”完成12.5万标箱、增长20.2%,海河联运完成吞吐量2216万吨、增幅10.2%,整车出口突破35万辆、稳居全国前三,中欧班列开行911列、居全省首位。
聚焦和谐共生 绘就海洋生态发展底色
碧海蓝天,人与自然共生共荣,连云港海洋绿色发展得到了持续改善。连云港市12条入海河流优Ш比例100%,总氮浓度较2020年下降19.3%,398个入海排污口全面清理整治,春、夏两季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均值97.4%,创历史最高,连续七年江苏省第一,成为城市底色。江苏省首个海洋类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超14亿单位。海州湾渔场等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前三岛零碳海岛建设启动,连岛港口区荣膺国家级美丽海湾。
风正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站在沿海开放新起点,连云港正以“弄潮儿”的姿态,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壮阔征程中,续写新时代的“山海经”,加快开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持续提升海洋经济能级,深入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贡献磅礴力量,奋力谱写新时代海洋强市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