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社会公益组织建设已成为十四五规划之精神文明建设风向标

日期:2020-09-30 来源:北京中调法治网 浏览量:0

    北京中调法治网(法治监督员 张芳)29日晚21时,2个多小时的迎中秋庆国庆中华志愿者联欢晚会,在缙云县周村文化大礼堂胜利落幕,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相关机构研究员、博士后、博士,与浙江丽水应急救援志愿者服务大队、水域山地应急救援志愿者服务大队的志愿者们,一起见证了这一带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乡村振兴文化建设风向标标志性活动。

    本场晚会由浙江丽水应急救援志愿者们自发地倾情表演,无论是真情告白《今天是你的生日》,还是火辣热舞、太极表演、歌曲独唱、小品演绎、诗歌朗诵,都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将平时在电视荧屏的高大上节目,搬到了乡村地头,搬到了乡村寻常百姓家的门口。浙江丽水服务大队副队长刘会青,带领队员们的倾情朗诵《我愿意》,发自肺腑、出自内心,自觉自愿的社会志愿者觉知意识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将晚会推向高潮。

    晚会为缙云县周村带来了100份精美的手工月饼,为周村的父老乡亲提供了精神大餐的同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以听党话、跟党走,坚决服从党的领导的服务大局,把应急救援常识、知识编排、演绎成情景剧、小品等,穿插到晚会之中,实现寓教于乐,将国家八部委推动的“人人会救援、人人能救援”落实到乡村基层,在推动乡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同时,丰富党的政策落地,水域山地应急救援志愿者服务队党委书记武辉说。

    乡村振兴是为党对农村的重要抓手,文化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演出,把知识、党建工作带到农村田间地头,把人民群众呼声带到政策建设与设计层面,这是领袖今年7月30日的总体要求。对于十四五规划中如何倾听人民群众呼声,领袖多次作出具体的批示,要求各级政策研究部门、制定机构、科研机构,要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走入寻常百姓家,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多年来北师大博士班委会、中国社科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央党校等单位的博士、博士后、研究员们,组成的“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调研小组,深入农村,走入田间地头,深入寻常百姓家中,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践行领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嘱托。

    对于如何做好社会公益组织,调研小组在深入浙江调研的时候发现,乡村文化礼堂硬件建设到位,无论从灯光、影响设备,还是从会场椅子、场地等硬件设施,都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在内容建设方面,浙江的社会公益志愿者组织“应急救援志愿者服务大队”,组建了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创作了一系列的应急救援情景剧、小品,让人民群众在欢笑、快乐中学习学会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溺水安全救助、快速有效灭火等应急知识和救援技能。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何伟健研究员说,浙江在乡村振兴文化硬件建设上,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应急救援志愿者以乡村应急救援文化为先导和载体形式,推动了浙江作为先富裕起来的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推进乡村振兴文化内容建设提供了思路、榜样和标杆。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卢欥锟博士观看了晚会的筹备、演出过程,晚会后与志愿者演员们深入交流到凌晨,了解他们的想法,探讨他们的动机和目的。主办本次活动的浙江丽水应急救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张建伟说,我作为36年党龄的老党员深刻意识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阵地是党在基层的主要抓手,组建应急救援志愿者文化服务队,是应急也是救援,是对党的乡村文化阵地的巩固。从文化与精神层面开展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努力实现县、乡镇、乡村的三级应急救援联动,更多的应急事故过程中,需要当事人、在场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施救、专业施救,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争夺好黄金4分钟,是最佳的抢救、应急救援时间要求。这就要求平时要多培训、多传播应急救援知识与技能。传统的发发宣传册、宣传页,很难引起人民群众的足够重视,互动和参与感不够,容易造成形式主义,在应急情况出现后,很难切实作出正确的施救措施。将应急救援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在浙江乡镇、乡村文化礼堂巡演,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传播应急救援知识与技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凝聚人民群众对于党的事业、人民事业的忠诚,也是组建浙江应急救援志愿者文化服务队的初衷。

    中央党校丁清晔博士说,领袖要求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各级政府政策设计与制定部门,应该走向田间地头、工矿企业、人民群众之中,去发现和聆听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干法、做法、办法,切切实实地走人民群众路线,踏踏实实地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真抓实干地写好十四五规划决策建议,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政策反响带回政策研究单位、制定单位,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必须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的规划、共同的远景、共同的事业。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必须要站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锁定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文化建设阵地,切实地做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为中国的崛起和强大奠定内安基础。

    中国社科院刘海飞博士认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乡村社会公益组织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主抓内容,特别是如何建设好精神文明,浙江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过程中,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模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以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为主导的精神文化建设,走入乡村文化大礼堂,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个做法非常值得在全国推广,有可能成为十四五规划中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风向标。(原创:卢欥锟)

(编辑: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