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警惕网络购物隐形侵权行为

日期:2023-04-03 来源:北京中调法治网 浏览量:0

    经济日报(郭存举)生活中,不少人有类似经历:在电商平台完成购物后,隔三差五便会接到商家的推销电话。一方乐此不疲,另一方则不堪其扰。其中隐藏的种种侵权行为,应引起各方警惕。

    如此精准的推销电话,源于商家违规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二次甚至多次营销。网络购物中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收货地址、手机号码等,是完成交易的必要条件。不良商家正是看中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价值,进而打起了歪主意。

    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下单,是对商家产品和服务的信任。商家滥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不正当的获客营销,不仅透支消费者信任,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商家擅自使用消费者信息于法不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消费者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平台商家作为掌握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主体之一,对此类信息不但不能另作他用,还应严防消费者信息泄露。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消费维权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消费环境越来越好,但仍存在短板问题,其中个人信息泄露最为困扰消费者。不良商家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为此,有必要采取更有力措施规范网购交易商家行为,以便更好保护个人信息。

    商家营销可以形式多样,但必须合理合法。商家应该意识到,从长远看,失范营销是对自身形象的伤害,为一时之利忽视品牌美誉度得不偿失。自觉摒弃违反法律法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套路手段,通过高质量的产品、高水平的创意、高标准的服务打动消费者,才能持续发展。

    近年来,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但随着技术及应用的发展迭代,消费者正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信息使用场景。因电商平台和消费者地位不对等,消费者维权艰难,各方应共同作为,严格落实个人信息保护认证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筑牢信息安全边界。

    当前,消费呈现复苏回暖态势,只有更加重视消费体验,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才能持续提振消费信心。聚焦线上消费环节,除了滥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新型消费的种种隐形侵权行为还有不少,包括砍价集赞拉人头、混淆“定金”和“订金”、超售套券难兑换等,应加大乱象整治力度,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消费环境。(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