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铺锦,鸥鹭翩跹,生灵共舞山海间。浙江嘉兴平湖独山港作为杭州湾北岸重要的深水良港,地处长三角南翼,不仅区域优势独特,还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金秋十月的九龙山,迎来了猛禽迁徙高峰期,也是观测“天空霸主”英姿及珍稀鸟类灰脸鵟鹰的黄金期,大批观鸟爱好者纷至沓来。
10月16日,浙江生态警务建设媒体采访团来到嘉兴平湖,来自人民网、央视新闻、中新社、法治日报、人民公安报、中国环境报、民主与法制、法治时代、浙江日报、潮新闻、浙江电视台等20余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记者,通过实地观摩、走访互动、全程记录等多种方式,深度采访报道平湖公安在生态警务建设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与实践经验。
协同共治 跨省联动破解生态治理难题
当日上午,采访团来到首站——独山港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过去各部门‘九龙治水 各管一摊’,生态问题发现了难协调、处置了难闭环。”独山港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负责人——平湖市公安局独山港派出所所长谢英杰坦言,如今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等部门常态入驻,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按需响应,24小时轮班让“发现即处置”成为常态。同时,强化长三角区域警务合作,联合上海金山区相关部门设立“两山”议事堂,从季度联合执法到半年度联席例会,把生态治理难题变成协同共治优势。2024年以来,两地已联合查处跨区域涉生态环境领域案件12起,正是这份“生态守护力”,共同绘就了杭州湾畔“生态前哨”的守护图景,让九龙山的生态底色越来越厚重,守住了“人来鸟不惊、景美人更安”的那份惬意。
如何将高水平保护与高效能治理有机结合,探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化工园区生态治理新路径?近年来,平湖公安以建设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为依托,与当地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等部门加强协同联动,结合辖区化工企业集聚、生态元素多元的特点,通过强化安防措施、前移服务阵地、建立联动机制等措施,创新构建融“打防管治服”于一体的化工园区生态治理新模式,健全完善“日常联勤、线索联核、案件联办”的工作机制,推动涉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打击从“事后追查”向“源头管控”升级。同时,依托“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形成了信息共享、优势互补、联动打击的工作格局,显著提升了生态治理的整体质效,有效推动了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 智慧防控织密生态治理网络
每天上班后,生态警长王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智安净土”平台,收集研判风险隐患。谢英杰向媒体采访团介绍这款由嘉兴公安自主研发的系统,整合了数万条数据,构建起“预警-核查-推送-处置-反馈”的全时空、全链条闭环流程,让跨区域固废倾倒、违规运输行为无处遁形。
科技赋能为生态治理提供了一双“千里眼”、一对“顺风耳”。独山港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硬件配置同样非常“硬核”:无人机常态化巡航,精准识别“张网捕鸟”“非法捕捞”等行为;地面与空中力量叠加,形成“空地一体”立体防控网;水质、空气质量感知设备实时上屏,化工园区环境变化“动态可溯”。在科技的加持下,生态治理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预警”。
随后,采访团来到平湖市临港能源有限公司,在占地逾2500平方米的生态发电宣教中心内,沉浸式探寻绿色能源奥秘,深度践行环保理念。“让环保知识‘活’起来,把生态理念传播出去。”公司负责人向采访团介绍中心设立的初心。
全民守护 生态义警队伍激活治理潜能
“一旦发现非法捕捞,我会第一时间给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打电话!”65岁的朱阿伯曾是独山港老渔民,如今他是“山海缘”生态义警队伍中的一员。今年禁渔期,他提供的3条非法捕捞线索助力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行为,完成了从“捕鱼人”到“护鱼人”的转变。
在平湖独山港,朱阿伯所在的这支65人的生态义警队,是全民“守护生态美好,护航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企业周边,既是发现巡查线索的“吹哨人”,也是普及环保知识的“宣传员”。当天下午,采访团跟随生态警长朱啸峰的脚步来到辖区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观鸟台,透过爱鸟人士的镜头,看到了在天空振翅翱翔的飞鸟,直观感受到了生态共治的力量。朱啸峰说,“生态保护不能唱‘独角戏’,必须人人参与。”他表示,当每个人都自发地成为生态守护者,才能让“飞鸟相与还”的美景永久常驻。
平湖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独山港产业蓬勃发展,生态“高颜值”催生更多经济“高价值”。位于杭州湾畔的“生态前哨”,为基层如何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交出了一份“平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