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餐桌上的大食物观:缺哪样也不行

日期:2022-05-14 来源:北京中调法治网 浏览量:0

      光明网(陈童)今年5月15—21日是第八届全民营养周,宣传口号为“膳食新指南 健康常相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树立大食物观,为人民群众吃得更好、更健康提供了保障。的确,今天,老百姓的餐桌已大不一样。但事实上,吃什么、怎么吃,还大有学问。毕竟,你的食物观连着你的健康值。

  想吃就能吃

   以丰富的食材为基础,营养学的健康观念与追求美味的欲望竞争,调整着居民餐盘中的内容

   糙米、黑米、红米、燕麦、荞麦、豌豆仁等混上白米,做成杂粮饭,这是李汇(化名)家的日常主食。“杂粮饭升糖指数低,饱腹感高,营养也比较丰富,更加健康。”李汇向记者解释选择杂粮饭作为主食的原因。

   “血糖生成指数(GI)”“饱腹感”“膳食纤维”“卡路里”……新概念、新词汇正在更新关于食物的叙事。在营养学的视域下,米饭面食提供碳水化合物,肉蛋奶提供蛋白质,蔬菜、水果提供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油类提供油脂。以丰富的食材为基础,营养学的健康观念与追求美味的欲望竞争,调整着居民餐盘中的内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简称《膳食指南》)指出,近年来,我国居民的膳食模式已发生变化:谷类食物的消费量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逐年增多。

   “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仍然以谷类为主,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逐渐降低;肉蛋奶被提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增加。人们吃得更丰富了。”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许英霞说。

   饮食场景也更加多元化。“平时在单位吃食堂,周末就交给外卖。”就职于一家科研单位的苏扬(化名)告诉记者。像苏扬这样“一周都做不了几次饭”的群体正在扩大。来自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的数据显示,2000—2018年调查人群在外就餐率从46%增加到57.6%,其中城市居民在外就餐率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依然超过七成,而且城镇、农村居民增幅明显。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手机,互联网的循序发展,外卖行业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在外就餐和外卖,预制菜快速发展、主餐主食快速工业化也是饮食方面一个不可避免的变化趋势。”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中营惠营养健康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瑛瑶研究员介绍。

   当然,饮食有更多选择,也面临更多诱惑;客观条件的限制减少,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正在对饮食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营养,多吃点”的悖论

  营养学意义上食物健康或不健康,一定跟量相关

   “由于随时随地都能获得食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面临居民能量摄入超标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许英霞说,“过去吃不饱,营养不良、贫血发病率高;现在吃得好了,‘富贵病’又出现了,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痛风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这个有营养,多吃点儿。”在餐桌上,常常听到这样善意的劝说。很多人认为,一种食物营养丰富,就可以放开了吃。“实际上,当我们在营养学的意义上讨论一种食物健康或不健康的时候,一定是跟量相关的。”王瑛瑶提醒。

   “比如蛋白质对身体很重要,但很多居民说起吃肉就是几个鸡腿,一碗红烧肉,几盘涮肉,几十个烤串……远超《膳食指南》每日推荐摄入量。近两年,这一趋势尤其明显。假期的时候,有些八九岁的孩子来看诊,已经发现有高血脂、高尿酸的问题,这和一日三餐都以肉为主的饮食结构关系密切。我们建议改善饮食应该在种类上尽量增加,在量上要控制。”许英霞说。

   “多余的营养必将成为身体的负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柳园解释,“门诊上经常遇到脂肪肝、高尿酸、高血糖、高血压的患者。都说一胖生百病,现在的饮食模式让我们摄取了更多的能量,但是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让我们的体力消耗极大降低,这就造成了能量收支不平衡。多余的没有办法消耗掉的营养最终让我们走上超重、肥胖的道路。而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重要的危险因素。”

   除此之外,随着外卖和加工食品在居民生活中的深度渗透,油、盐、糖的摄入过量的问题也日益严峻。“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10.5克,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达到42克,《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油25~30克,盐少于5克。可以看到,我国居民油、盐的实际摄入量几乎是《膳食指南》建议摄入量的两倍。这样的饮食方式,偶尔一次看不出对于身体的危害,但日积月累血压、血糖、血脂、尿酸这些体检的常规指标可能都飘红了。”柳园提醒,“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特别注意油盐糖的隐性摄入,很多居民在烹饪过程中喜欢用各种酱料做菜,平时经常吃泡菜、各种酱下饭;或者正餐吃得清淡,但是加餐就是各种点心、零食,以上这些都是易被我们忽视的油、盐、糖的重要来源。”

  盲目跟风,也会营养不良

  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调整饮食结构和摄入量

   “膳食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柳园指出,“在门诊上,经常遇到的咨询问题是‘医生我不能吃什么?医生我吃这个是不是对我的病好?’;其实这些都忽略了平衡膳食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坚持平衡膳食,就无法获得均衡营养,在营养摄入不均衡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基本的健康呢?所以不论是否有基础疾病,都应该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调整饮食结构和摄入量。”

   饮食不够平衡在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的细分特点中也有所体现。“一是各个年龄组居民的蔬菜、水果、大豆制品和坚果的平均摄入量仍然低于《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二是在动物性食物方面,目前我国居民畜肉和鱼、禽肉食用比例不适当,畜肉摄入过高,鱼、禽肉摄入过低。相比畜肉而言,鱼虾等水产类食物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血脂异常和脑卒中等疾病有一定作用;禽类脂肪含量也相对较低,脂肪酸组成优于畜类脂肪。因此建议增加鱼、禽肉摄入比例,减少畜肉摄入。”王瑛瑶说。

   “很多居民对吃得好的理解还停留在满足食欲上,距离食物多样、合理搭配还有一定距离。”许英霞说,“这一问题在孕妇群体上体现得最明显。怀孕后受到全家的重视,想吃什么吃什么,结果很多孕妇体重快速增加的同时面临贫血、营养素缺乏等问题,原因就在于饮食结构不合理,该吃的没吃,不该吃的吃多了。”

   “特别要注意区别何为营养学意义上的食物多样。”王瑛瑶提醒,“比如早上吃鸡蛋油条豆浆,中午吃面,晚上吃土豆丝盖饭,看似是多种食物,其实包子、面条、米饭、土豆都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属于一类食物,在营养上并不是理想的搭配。”

   食物多样关键在于种类多、品样多,平衡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五大类食物。许英霞建议每顿饭都注意搭配主食、肉蛋奶和蔬菜:“主食方面,注重精制米面和粗杂粮的搭配;副食方面,肉蛋奶多样化选择,特别是肉类,注意猪牛羊、鸡鸭鹅及鱼虾的多样搭配;蔬菜方面,各种叶菜、根茎类、果实类、瓜茄类和不同颜色的蔬菜,种类越多越好;再适当地加餐一些酸奶、水果等。从这种多样化、均衡的食物搭配中获得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近年来,基于减肥瘦身、疾病预防等需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生酮饮食等多样膳食模式在网络上受到追捧,对于这些偏重某一类食物的饮食方式,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金超提醒要保持审慎态度:“对一般人而言,最推荐的还是营养最均衡、适用于所有人的平衡膳食模式。每一类食物的营养价值都有其不可替代性,低碳水化合物等饮食模式有其适用人群,对身体条件有要求,也需要科学的指导,盲目跟风容易导致代谢紊乱和营养不良。”

   对于居民的日常饮食,金超认为《膳食指南》提供了最具操作性的指导。“《膳食指南》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的食物,还提供了一些利用常见食材和菜品搭配日常饮食的思路,在生活中的可复制性很强。”(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颛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