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走进中医心理学,领略东方文化的魅力!

日期:2020-06-02 来源:北京中调法治网 浏览量:0

                  
    北京中调法治网(大国医药智库 温发坤)中医心理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巨大影响,以东方哲学认识世界的独特方法为核心,在股商甲骨文即有记载,《易经》卦、爻辞及《易传》中也都有丰富的心理内涵,虽是一种吉凶祸福的占筮,却能起到一定的心理作用,有利于心理平衡的恢复。并强调主观因素在吉凶祸福中的作用,指出如果人们能遇败不馁,临危不惧,则能转败为胜,转危为安,这种积极的心理平衡观点和可贵的心理学萌芽,对中医心理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内经》的成书受其影响,吸取其精华,以太极阴阳五行,整体观念构成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并以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认识心理现象,创立了阴阳水火、脏象五志、心主神明、六气为病等理论形成了-整套独特的心理疗法,莫定了中医心理学基础。
    如五脏情志:情志,在中医学中是七情五志的统称。七情指喜、 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意志及情绪活动。五志,是指由五脏精气所生成的喜、怒、忧、思、恐五种情志变化。五脏情志是研究情志活动与脏腑关系的理论。
    情志活动的产生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是以五脏所藏的精微物质为生理基础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经》主要以“五志”的形式对情志活动进行归纳表述,并与内脏生理联系起来,深刻地闸释了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如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亦是情志活动产生的病理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的变化时,往往对外界的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人的情志活动,产生相应的变化,如“肝气虚则恐,实则...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灵枢.本神》)。中医亦重视情志活动对脏腑的反作用,情志变动过于强烈和虽不强烈但过于持久,即“情志过度”或“七情太过”,则可伤及脏腑气血而成为内伤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总之,五脏情志不仅指出脏腑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生理病理基础,更强调了情志对脏腑的反作用。由于人的情志变化极为复杂,因此,临证之时,应结合患者的体质因素、脏腑功能状态及具体脉证等,灵活运用七情内伤五脏的致病规律,指导临床疏导患者。所以最好的养生办法是,适应四时节气,节制七情六欲,自然 、社会、家庭的客观规律,调节人体阴阳刚柔,使之相济.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在复杂的社会面前,就能保持心理平衡,就不会受到邪气的干扰,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本文来源:象数易学)

参考文献:《医学心理学》教材


(编辑: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