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政协委员郭文圣,福建中山集团董事长,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他心系社会民生,小到乡村建设振兴,大到城市社区管理,乃至台湾农产品市场的税收,都无一不引起着他的重视。他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梳理了相关思路,将自己的看法一一在全国两会提了出来……
——副总编 陈恩军
北京中调法治网(宣传报道员 林旭荣 )乡村振兴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规划。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写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2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为了探索在贫困村实施精准扶贫的新路子郭文圣常年奔波在精准扶贫的第一线,近年来,郭文圣对接了东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福建德化县的贫困村进行帮扶,将民营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带进扶贫村帮扶活动,亲自担任多个贫困村“第一村主任”,帮助实施乡村振兴自身造血机制。
郭文圣认为,实施乡村振兴需要自身造血机制,才能真正强身健体。郭文圣发现,不要把乡村振兴等同于地产下乡,有些省市、自治区的地方打着“观光农业+房地产”的旗号,名为商业模式创新,实为“挂羊头卖狗肉”,当作争取政府 优惠政策的幌子,不少“观光农业综合体”等农村建设项目最后沦为开发商变相拿地的房地产项目。(全国各地的休闲农庄)同时,不要把乡村振兴等同于上楼居住,大搞乡村的搬迁撤并,强力实施“一刀切”,要求农民由分散居住改为集中上楼居住,急于求成搞大拆大建。
第二、不要把乡村振兴等同于物质扶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果支持过度集中在资金或物质上,就容易导致乡村振兴“重输血轻造血”的问题,依赖于短期高强度的外来资金注入或物质支持,只能解决乡村发展的一时需要,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乡村的振兴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全方位引导机制,通过法律法规及政策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积极改变发展方式,共同绘制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美好蓝图。
第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不能低估文化建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参差不齐,具体表现为文化建设意识有待提高,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够,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文化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等。
郭文圣建议:一是丰富载体,扩大影响,加快数字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项目建设,通过开展书画展、文艺会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为乡村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同时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二是整合资源,培育特色。各省市、自治区要立足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推动相关题材影视节目和文艺艺术创作,积极传承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将全国各地的地方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农民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形成集产品开发、美丽乡村观光,农家乐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
三是引进人才、配齐队伍,为乡村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妥善解决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归属和工资待遇等问题,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体骨干和文化专业户的教育与培训,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纳各领域的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同时,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预算增长不低当年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形成乡村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编辑: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