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在舞台,一脚在讲台
——记有声语言工作者刘鹏程
本网总编接受刘鹏程老师赠送的墨宝:“风月佳处得妙句,情到浓时逢故人”。
北京中调法治网(记者王锦妍)2019年8月底,《北京中调法治网》特邀刘鹏程先生进行采访。记得在年初,全国宋馨心理公益爱心联盟主席宋馨女士的两次大型会议上,刘鹏程先生被邀为大会朗诵了几首诗。时而热情奔涌、时而发人深思,专业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深深地印象。通过微信的交流,又了解了他的专业竟不是让我们折服的朗诵艺术,他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十五年。我不仅想,这位年轻人身上还有多少不同寻常的才能?带着疑问,我们邀请刘鹏程先生走进《北京中调法治网》,一起聊聊他的艺术之路。
记者:我到后来才知道,您的专业不是朗诵,而是声乐,如果在朗诵和声乐中您来选择,那个是您的最爱?
刘鹏程:这个问题在近20年前,我的内心就有答案了。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是2002年年底,山东艺术学院两位退休的教授来我们高中招收播音专业艺考生,招收人数很少,并说保证能考上大学的才有学习机会。我们高中20个班,大约有200人参加初试,进入复试16人,到复试后有正式的学习机会的只有6个,我是其中一个,而且是唯一一个近视眼学生,当时的招生简章是不受近视眼考生的。但是我真正该去学习的时候,跟父母要了学费,却自作主张去了山东师范大学的音乐专业学习班。如果真的要挑选,我内心的想法是更喜欢音乐,但是我现在从事语言工作更多一些。
刘嘉林教授师生音乐会
记者:我知道您在声乐上,最后为自己定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声乐演唱,这是一个偏门,是什么样一个契机让您喜欢上了这个艺术形式?
刘鹏程:这要从我的大学说起,我的大学老师陈俊凤老师是原来兰州军区的独唱演员,后来到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教学。陈老师说:“大学四年教你们吃各种水果,都尝了,喜欢哪种,毕业后要用很长时间去学习和研究。”我在大学唱过各种民歌,戏曲、创作歌曲,其中包括古代流传下来的声乐作品。而每当我唱起古代作品的时候,心就会特别安静,感觉真的与古人之心契合,那种微妙的感觉使我特别享受,于是便开始往这个方向去努力。毕业以后,遇到了我的恩师,中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刘嘉林教授,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不光对声乐教学有独到的方法,对音乐的审美、尤其对古代声乐的艺术表现,研究非常高深,他给了我一个声乐艺术上的新高度。还记得在学习中,刘嘉林教授说:“将来你的歌唱方向就是中国文人的歌唱,不要去喊口号,不要去过分煽情,要如诗人一样美的去歌唱。”我是有福之人,刘老师这十几年来,如亲子一样的爱护,教我处世,教我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者。
目前,西北工业大学开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主要分为中国书画和中国古代音乐两个研究方向,我被邀请,每年面向高校进行中国古代音乐的普及和教学传承。
与刘嘉林教授
记者:我们对古代声乐作品还是不太了解,能简略的跟我们介绍一下吗?是不是像邓丽君或王菲唱的《虞美人》那样的?
刘鹏程:按照分类,我曾听到过一些说法,我认同的一个说法是分为三种。一种是戏曲风格,昆曲尤为突出,京剧、黄梅戏等都有涉及,有很多戏歌,歌词都是古代诗词。这一风格,贡献比较突出的的是昆曲大家傅雪漪先生。第二种风格是吟颂风格,古代的诗都有音调,但不是唱,是半说半唱。古代的词呢,为什么叫词牌子?有固定曲调。后来失传了,就成了文学作品。第三种风格是歌唱风格,以科学发声法为基础,加上古代声乐表达的一些技巧,形成具有古朴雅致风格的艺术歌曲,贡献比较突出的有姜嘉锵老师、李元华老师等。我所宗的就是歌唱风格这一支,我在姜嘉锵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至于你说的邓丽君唱的《虞美人》,其实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曲谱,经过简单的变化而形成的。而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就纯粹是借用了诗词而写成的流行歌了。我所说的古代声乐作品主要来自古代乐谱的翻译,就是古人留下的工尺谱,还有就是现代作曲家根据诗词意境,谱的曲子,刚才提到的傅雪漪先生做了大量这样的工作,他的作品都很好。
石油大学朗诵会
记者:我记得看过您的一篇介绍,说您真正的第一个舞台专场演出,不是声乐,而是朗诵。
刘鹏程:是的。声乐很难,开专场更难。我是在2011年5月开了我的第一场朗诵专场,是在我的母校,西安石油大学的音乐厅开的。我一直向往舞台,所有的学习和训练都是为舞台上去发光发热,我一直觉得我在舞台上的时候是最有魅力的。所以小试牛刀,开了人生第一场个人专场朗诵音乐会。当时还有一个想法,那时候,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小剧场已经开始兴起,势头很好,而且都是话剧或朗诵演出。而西安还是一潭死水,我想,搅一搅吧。紧接着到12月份,又在陕西省图书馆学术厅举办了第二场个人专场朗诵音乐会。现在看来,有点遗憾,水面依然平静。真正朗诵在西安兴起,到了好几年以后了。
记者:现代的朗诵确实如火如荼,可能和《朗读者》也有很大关系吧。现在有很多人加入一些朗诵群,每天去读,您觉得这样有提高吗?
刘鹏程:提高,应该会有的,但是我个人觉得效果很小。每天对着屏幕去读,仅仅是提高了视读能力。而朗诵是艺术创作,不是读一读就会了。每天读一读,往往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一旦固定,就会读所有的作品都是一样的。你想,每个作品都是独立的,题材、体裁都不一样,表达怎么可能一样呢?!
雅集合影
记者:您做朗诵雅集活动已经一年了,朗诵雅集活动一定有您的想法。您觉得朗诵应该怎么学习?
刘鹏程:我身边有很多喜欢朗诵的朋友,我也有一个朗诵艺术微信群。但我从来不发文字,不让大家每天去读,发出语音来。我们每月聚会一次,定好主题,每人准备作品,倡议大家背稿,每个月上一次舞台,去真正的体验舞台上的艺术表达。我经常在群里发的是艺术家们的演出视频,让大家知道什么是高层次的朗诵艺术,要取法乎上。多听多看,比训练更重要,常参加活动的朋友这一年进步非常大。
要说怎么学习朗诵,有点复杂。我个人觉得朗诵属于夹缝中的艺术形式,它的核心是以语言为主的表演。播音员或主持人比较注重字与声音的标准和优美,他们的作品比较含蓄委婉;演员,尤其是话剧演员把朗诵当成台词去表达,注重内心的丰富体验和夸张的表达,所以朗诵的作品有感染力。朗诵主要是这两种人来演绎的,所以各有风格,无所谓对错,只是个人喜好。但从艺术创作上,我更认同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创作理论。但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朗诵艺术需要到课堂里,很微妙的去体验、表演。懂了理论,不代表能做到。我目前在做半公益性质的朗诵高级研修班,身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走进课堂,进行真正的艺术学习和真正的创作。
与宋馨会长
记者:我时常看到您的朋友圈发布的录音,今年您的录制量很大,除了书籍录制和艺术教育,您的工作室还做些什么业务?
刘鹏程:今年在录音上定了四个大的计划,目前已完成三个。第一个是西安市原副市长郝树茂同志的《京兆新咏》诗集录制;第二个是中国公益大使宋馨先生的《西欧见闻录》书籍录制;第三个是中国陕菜文化研究专家宿育海先生的《陕人陕菜》书籍录制。第四个还没有完成,为我的师父、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李醉先生的录制他的诗集,诗集还在整理中。另外,前几天得到宿育海先生的消息,说新书《秦人秦饼》已交付出版社,后期的录音工作也交给我们。
我的工作室主要是艺术上的业务承接,除了演出和教育,主要承接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去年“第十九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西安站的文化仪式就是我们策划和完成的。目前主要承接文化活动策划和执行,如:艺术节、企业晚会、企业艺术文化宣传等。
与师父李醉先生
记者:我们在此祝愿您和您的工作室越来越好,感谢您为我们《北京中调法治网》赠送的墨宝。最后,请跟我们北京中调法治网喜欢您的读者说句话吧。
刘鹏程:今天聊得非常愉快,非常感谢《北京中调法治网》的邀请,祝你们越办越好。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如果您喜欢音乐、喜欢语言艺术,欢迎您光临寒舍,到工作室畅谈艺术,我泡好香茶等您。
刘鹏程
青年朗诵家、歌唱演员、教师。
陕西广电《希望在线》栏目主持人
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特邀嘉宾
中国音乐学院社会音乐艺术水平考级大赛评委
中国播音与主持艺术考级委员会培训师
全国宋馨心理公益爱心联盟秘书长
长安老子文化国学研究院常务秘书长
敦和书院•长安逍遥句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鹏程艺术工作室】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友谊东路318号测绘科技大厦B座
电话:13572451945
(主要业务:文化交流、艺术教育、活动策划、文艺创作)
(责任编辑:颛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