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轨道交通的发展创造了“中国速度”

日期:2021-11-03 来源:中国网 浏览量:0

       中国网(记者:杭舟)京港地铁是内地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引入境外资本的合作经营企业,目前京港地铁运营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14号线和16号线。京港地铁如何体现北京的城市规划特征?未来还有哪些规划?就有关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特别采访到了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

       记者:邵总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的采访。您曾经把京港地铁比喻为京港两地“情投意合”的见证者。北京和香港是两座完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征。京港地铁是如何与北京这座城市相融合的?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邵信明:京港地铁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是大时代的一个事件。再加上各方人士的支持,才能有今天的结果。大时代的意思(是指),我们有改革开放的机遇,再加上1997年香港回归,北京市政府也希望引入一个新的经验,这就给香港铁路公司创造了机会。港铁才有机会和北京方的股东合作。当然,没有北京市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也不可能出现京港地铁。所以,京港地铁是北京、香港改革开放创造的机会、一个成品。也是(两地)情投意合的结果。   

       京港公司是2006年成立,2009年首线开通,在过去十多年,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是,我们可以看到,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人的需求是很强烈的。我们这个行业要培养一个人,大概他能够独立工作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里,有这么长的轨道交通在运营的话,整个行业对有经验的人的需求会增长。那么,怎么保留这些人才,怎么培训是很大的挑战。京港现在能够做的是尽力吸收香港以及港铁在其他城市发展的一些经验,把它带到北京。我们也有一些内部的叫法,是管理培训生,主要是学这个专业的各个大学的毕业生。除了管理培训生之外,一些同事在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我们也有一些叫做英才计划、优才计划等等。我们希望在团队里面能够找到一些有潜力的人,我们再帮助他,使得他的职业生涯能够帮助他继续发展。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方法手段来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记者:京港地铁进入北京已经十多年了,您如何看待北京轨道交通这十多年的发展?和香港相比,北京轨道交通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邵信明:轨道交通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得到发展)。北京是首都,随着经济的增长,北京的人口过去这十年也增加了不少。公共交通要追求的是安全、可靠,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服务的需求会增加,这是很自然的。所以,(乘客)现在对于舒适、便捷方面会有一个要求。我相信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要满足的是社会、乘客对于这种服务的要求。

       记者:自从京港地铁进入北京之后,乘客乘坐地铁出行的便捷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收获了一份情怀和温暖,您能否谈谈京港地铁在这方面是如何做到的?

       邵信明: 我们运营的主导理念是以人为本。可以举一些例子,现在我们运营的线路,16号线客服中心窗口外有“z型”平台,这是让乘客到我们的服务中心的时候,可以把小型的包包放在那儿,和我们的同事去沟通,这也会很方便。我们也关注到因为人多,会有乘客上不了车。(如果)其中一道门关的时候他夹在两道门中间,这是不可接受的安全事故。所以在两个门的旁边有一个挡板,假如真的有人出来了或者进不去,门是关不上的,这种比较小的细节我们也会考虑到。最后就是我们的一些资产,我们这个行业进来做并不是几年的时间,我们一进来是几十年,起码三十年的承诺。在这个承诺的时间里,我们怎么确保我们所使用的资产或者机器是很可靠,不会经常出现问题?可是以人类今天的科技还没能做到100%不坏的机器,现在我们只能做到大概99.99%,我们希望能够追求到的,就是在小数点以后第三个“9”,99.999%。

       记者:京港地铁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文化的融入。比如设计比赛、地铁图书馆以及安全训练营等等,请问这些活动举办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下一步还有哪些计划?

       邵信明:坐地铁出行的话,从A点到B点,这个历程里面碎片时间可以怎样利用得更好,这是我们主要的出发点。所以,我们也有一个“M地铁•图书馆”计划,我们成立了一个图书馆,这是我们和国家图书馆合作构建的一个空间,(使乘客可以)利用这些碎片时间,看到一些新的知识。我们也有“M地铁•影廊 ”的活动。除了“M地铁”系列,我们还有走进学堂,到学校分享一些学生文明出行的活动。我们走进学堂,也会让年轻人特别是小学、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到底地铁这个行业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也会创造一些机会,让小朋友到我们的地铁模拟不同的岗位,使他们收获一些经验。到最后我们希望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因为除了自己的乘客以外,我们也要和身处的社区、当地的政府、当地整个社会有一个互动。

       记者:从最初的航空运输到现在的京港地铁,这些年您一直在交通运输行业工作。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您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邵信明:我觉得是很厉害的成果。用一些数目来举例,改革开放前北京市的轨道,大概 23.6公里,今天是600多公里。只是40年,这种发展速度,有人叫中国速度。再看高铁公里数,再看国内航空交通的发展,这四十年是很快的(发展)速度。所以,从个人角度感觉很厉害。特别(是因为),之前我是做航空公司的,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很多人会问,你是哪里来的?英文的回答一定是 “I  am  Chinese.”。你不会说你是香港人,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是真正的中国人,所以这种感觉真的是感觉良好。

       记者:作为一名公共交通的从业者,您有怎样的体会和感悟?

       邵信明:我第一次回到内地,大概是1979年左右。当时是香港到广州的直通车重新开通的一年。回到广州,我没有亲戚在广州,是和朋友一块回乡探亲。当时坐车的99%都是香港人,他们是大包小包的不同的物资运回内地,探望他们的亲戚。到90年代我自己去做直通车业务,当时再去重新接触广州、上海、北京这些城市,给我的感觉和70年代、80年代完全是两回事。这次回到北京,我在北京工作了两年半左右,这两年半给我的感觉(是),今天的北京要比得已经不是香港,今天北京要比得是伦敦,是纽约。因为(北京)已经是世界一流城市当中的一个,这是作为一个公共交通的从业人,做过航空、做过轨道交通(的从业者)的感受。我们是名列前茅的一个国际大都市,铁路、轨道交通从公里数、发展速度,我相信我们已经超越了伦敦跟纽约,现在我们要追求的是一个质的问题。以我们国家发展的速度,这个我相信也不难。现在我已经跟许多行业内的同事讨论过我们怎么可以做得更好,让我们的乘客更满意。而且也有一个趋势,你可以留意到在地铁的空间里面,我们会考虑一个外地来的游客,我们怎么去照顾他,这全部都是向一个国际大都会方向发展的表现。

       记者:您对未来京港地铁的发展有怎样的期待?

       邵信明:未来我觉得建地铁就是建一个城市,因为地铁是一个城市的一部分。在一个城市里面,从A点去B点,就等于是一个横向的电梯一样,当然这个旅程会长很多。并不是从一层到十层的感觉。这种横向的电梯也是将来一个城市里面的一个人的出行空间。这种出行空间,我们希望在人流动的过程中提供更好的服务,就是我们长远的一个愿景。

       记者:谢谢邵总,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的采访。

       邵信明:谢谢。(来源:中国网)

(编辑:颛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