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

日期:2025-10-20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量:0

节后剩余月饼的主要去向包括:全平台促销、员工内购、节后持续销售、发放福利,以及卖给第三方或按规定销毁等。部分月饼礼盒会在电商平台上持续销售,其定位逐渐由“礼盒”向“零食”靠拢。

当前,月饼生产头部企业已构建起动态生产模式,从原料采购到包装定制均实行精细化控制,大幅降低商品积压的概率。

中秋节过去几天了,北京某大型商超的促销区内,月饼礼盒被摆在显眼位置。原价198元的礼盒如今只卖85元。类似“中秋礼盒低至三折”等清仓信息也出现在电商首页或外卖平台上。

月饼是时令性很强的食品,节前铺货、节日高峰、节后冷清,形成每年重复出现的市场节奏。近年来,我国月饼市场日益火爆,加入月饼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如果供给端不能与需求端精准对接,便会出现供过于求。每到节后,一个问题总会被反复提起——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

作为行业龙头,苏州稻香村集团的应对具有代表性。该集团年销月饼3亿多块,在北京、苏州、菏泽等地建有10个现代化生产加工园区。线下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线上渠道覆盖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当前,面对节后库存压力,企业并非凭运气押注市场,而是依托数据和订单运作。

“如今企业的生产计划已不再凭经验拍脑袋决定,而是依据多年销售数据、区域消费趋势与渠道反馈综合判断,做到按订单生产。”苏州稻香村集团办公室主任张静告诉记者,与其他一线月饼企业类似,集团依托多年对市场行情趋势的预判和把控进行生产,节后剩余月饼量相对可控,基本不会出现大面积积压。

张静透露,节后剩余月饼的主要去向包括:全平台促销、员工内购、节后持续销售、发放福利,以及卖给第三方或按规定销毁等。在节前用工高峰时,集团用工人数超过1万人。因此,集团开放内部购买通道,员工以优惠价购买月饼礼盒或散装月饼也会消纳一部分产品。节后,部分礼盒会在电商平台上持续销售,经过价格下调与包装调整,其定位逐渐由“礼盒”向“零食”靠拢。

记者注意到,早在中秋节之前,不少月饼企业已在各渠道开展促销活动,力求最大化去库存。与此同时,行业的生产逻辑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月饼生产节奏多靠经验判断。如今,随着行业集中度提高、供应链数字化深入,头部企业已构建起动态生产模式:在中秋节前数月就会根据电商预售、渠道订单、往年区域销量变化实时调整产能,从原料采购到包装定制均实行精细化控制。这种“柔性生产”能力,能够大幅降低商品积压的概率。

行业研究也印证了这种转变。中国数据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25中国月饼行业消费与品牌现状白皮书》指出,月饼行业普遍面临成本压力,原材料、人工、物流成本持续上涨,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企业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工艺优化和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

中国数据研究中心相关专家表示,随着消费升级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我国月饼行业正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实现精准营销和产品定制,借助智能工厂建设、数字化供应链管理、AI品质管控等创新实践,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与产品价值升级。预计到2027年,智能生产线在月饼行业的覆盖率将超过60%,推动行业从“规模经济”向“效率经济”转变。

消费端变化同样明显。如今,地域特色与健康属性成为月饼新品研发和内容传播的热点。广式、滇式、苏式等传统口味月饼,与鲜花、杂粮、无蔗糖草本等创新口味月饼并存。在电商直播和社交平台上,月饼的标签不再局限于“节日礼品”。尤其是小规格、轻包装的单块月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便利店、咖啡店乃至航空配餐中,“卖不完”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

月饼库存的合理消纳,既得益于短期库存消纳机制,也反映了行业的深层调整:生产更精细、供应更灵活、产品更贴近消费需求。节后余温退去后,这些变化将决定月饼市场的常态走向。“我们正探索让月饼实现全年销售。”张静表示,近年来,月饼产品逐渐向日常消费品转变,特别是小克重月饼逐渐被定位于“中式点心”,其零食化与常态化销售趋势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