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中医朱牛洲:杏林耕耘四十载 大爱无疆铸美名

日期:2019-08-09 来源:北京中调法治网 浏览量:0

       北京中调法治网(调查员 怀家伦)初识朱牛洲医师缘于2011年9月9日,当日正是神医华佗诞辰1884周年纪念日,“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的安徽省亳州市在华祖庵举行祭祀大典,同时举行我的长篇小说《华佗传奇》首发仪式。仪式结束后,一位身材瘦高,长发飘飘,英俊潇洒的中年人要与我合影留念,他就是朱牛洲医师,老家是南京的,在亳州花戏楼老街开了一家“山野医馆”。自此,我们成了好朋友,我时常到山野医馆拜访他,向他请教中医及养生方面的知识。

资深媒体人、作家怀家伦先生(左)在采访朱牛洲医师(右)

学医路上,名师指点

       朱牛洲医师生于1961年,字号山野医人,小时候体弱多病,父母经常背着他四处求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对医生这个职业就无比崇敬。上小学时,他在课本上学到了扁鹊治病的故事,扁鹊为齐桓公治病,只望一望就知道病在哪里,感觉太神奇了,发誓以后也要学中医,像古人一样背着药葫芦,走街串巷为老百姓治病,特别是他看到自己的亲属在患病期间所受病痛的折磨,更加坚定了他学医的信念。
       朱牛洲高中毕业后,依然走向了自学中医的道路。他一个同学的父亲是位老中医,就经常到同学家去玩,跟着同学的父亲摇头晃脑地背诵中医歌诀,从而掌握了一些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次他在南京新华书店购买中医方面的书籍,面对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中医书籍,一时不知购买哪本书好,这时正巧进来一行军人,其中一位将军帮他选购了三本中医书,分别是《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和《石室秘录》,并和他交谈了一会儿,这位将军关切地说,“我也喜欢中医,现在年龄大了,记不住了,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到军区找我。”一行军人离开了新华书店,当他拿着这三本书付钱时,营业员悄悄告诉他,刚才那位将军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闻听此言,他赶紧跑出新华书店,向南京军区的方向凝望许久……

       后来,他参加了健康报社主办的振兴中医函授学习和陕西中医学院函授学习,有不懂的地方请教过陕西中医名家、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并有书信往来。之后,又参加了上海清华中医学院中医学习,开始帮身边人免费治病。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网络开始的时代,他自费组装一台电脑,上网小试牛刀,免费帮患者咨询有关健康问题。当时,搜狐网站有两个医学论坛,一个是内科咨询,一个是中医诊室,他在上面免费解答各种疑难杂病问题,人气很旺,一天点击率数千人次,在当时电脑不普及的年代点击率是很高的。

朱牛洲医师(右)在为亳州著名书法家王树杰先生(左)诊脉

       北京中国对外招商部一位李姓女士,患了严重的便秘,20多天没有便意,在搜狐网站上找到了朱医师,朱医师了解患者情况后,认为可以治疗,经过二个月治疗,病人完全康复。后来患者跟朱医师说,治疗前她的同事全部反对,认为这位医生没有看到患者本人,如何治病啊?患者说,有病太受罪了,只要有百分之一希望,那就试试吧!现在该患者虽已加入英国国籍,依然与朱医师保持着联系,时常问候,只要身体不舒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朱医师。通过这个病例,增加了朱医师治病救人的信念,他决心在这条行医路上一直走下去,帮助和救治更多的患者。

       2005年朱牛洲创办中国民间医学援助网(www.mj120.com),成为香港(国际)中医药发展有限公司CEO,被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聘为主任委员,被中华医学会命名为“中华百名特效名医”称号,曾在北京上古道医学研究院合作工作室、江苏省红十字会医院和南京半山医院坐诊,2011年秋在亳州开办山野医馆(北京上古道医学研究院华佗医学朱牛洲传承工作室)至今。

悬壶济世,大医精诚

       朱牛洲阅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重点研读了古代四大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难经》,有着较为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所以他在中医治疗方面是全科中医,治愈很多疑难杂症患者,尤其在在治疗肾病与脾胃病方面疗效比较好,他认为调理先天之本肾,调理后天之本脾,足以治疗百病,很多到处求医无效的患者在这里得到了康复。

       二十年前,南京江浦一位张姓患者,晚上打麻将,第二天醒来下肢失去知觉,在江浦医院查不出病因,后来转到南京铁道医学院住院二十多天,找关系,请一位从美国归来的专家检查,做了全身核磁,查出颈椎里长一个肿瘤,专家明确告诉患者家属,此患者只能活三个月,如果手术,可能会死在手术台上,到时会人财两空,患者只能回家等死。后来,患者的哥哥找到朱医师,死马当活马医,经过朱医师的诊断后认为,患者病虽重,但气没衰,可以试试。经过二十天治疗,患者下肢有了知觉,三个月之后,患者完全康复,半年后到南京铁道医学院去复查,肿瘤没有了,患者至今生活如常。

       十年前,一位深圳朋友跟朱医师打电话说,他朋友因车祸导致气管阻滞,呼吸不畅,一边肺已经变色,本地中医与西医全部治过,没有办法,只有切除一边的肺,钟南山医院明确告诉患者,“这病中医没有办法治,如果治疗,以后出问题,不要来找我们。”夫妻双方的亲属全部反对中医治疗,不然就断绝关系。后来,夫妻二人商量,如果切掉半边肺,人就没有用了,不如用中药试试吧。接着,朱医师就着手考虑用药,喝药半个月,患者感到呼吸比以前舒服了,到医院检查,阻滞的气管打通了,西医用物理的方法又扩了一下,再次配合中药治疗,三个月后完全康复,现在如正常人一样生活。
前年夏天,亳州广播电视台职工李先生因空调直吹、且温度调得过低,第二天醒来,准备上卫生间时,一下子摔倒在地,下肢失去知觉,全身无力,一时不能言语。患者跟朱医师打电话时,一句话说了半天,朱医师赶紧过来……朱医师赶到后,征求患者的意见,是送医院救治,还是由他就地治疗。出于对朱医师的信任,患者让朱医师就地治疗。朱医师问清缘由,认为此病是空调直吹、且温度过低,导致寒湿入肾、阳气不足而闭汗的,如果西医抢救挂水,危险唉!于是,朱医师马上让患者家属找出家里所有生姜煎水,同时立即在患者的后背上打通督脉、刮痧,配合生姜水喝,半小时不到,患者全身出了大量的冷汗,体内寒湿气出来了,症状很快消失了。中午吃饭时,患者胃口大开,一般大病初愈病人才这样。当时,朱医师叮嘱患者不可以过饱,愈后再无复发 。

学无止境,创新发展

       朱牛洲医师临证四十余载,勤研古籍,博采众长,深谙各种疑难杂症,拯救无数罹患疑难杂症的患者于危难之间,但他仍不满足于现状,现在每天还坚持看医书,不断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他说,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一定要讲究职业道德,在看病的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要学思结合,辨证施治,提升医术,为病人造就福祉,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十多年前,朱医师在继承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还摸索出一套独特的中医疗法。中医治病除有煎药,还有丸、散、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没有时间天天煎药,朱医师灵机一动,能否让病人像喝茶一样随时饮用中药呢?通过市场调研,当时还没有专门的中药茶包装机,他就与茶叶机器厂联系,定制了一批中药袋泡茶包装机。通过大胆尝试,用中药袋泡茶饮,方便快捷,治愈率高,从而开创了中药袋泡茶治病之先河。比如,他最新研发的贴肚脐中药袋,有治疗慢性肠胃炎的,有治疗男性疾病的,疗效甚佳。截至目前,朱医师已用此法治愈各类病人数千例,患者遍布全国与世界各地。

       采访结束时,朱医师告诉记者,“我要用自己毕生所学来回馈社会,去帮助更多的病人,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是我从医的初衷,也是我们每个医生的责任和义务。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医药事业,并且已经有相关法律出台,希望与国内外有识之士加强合作,联合开发中医药产品,共同发展中医药事业。”

(编辑:颛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