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叶县舌尖保卫战(人民眼·食品安全)

日期:2018-11-16 来源:人民网 浏览量:0

2016年3月,叶县食药监局对查处的不合格食品进行集中销毁。

数据来源: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1月2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人民网(记者:王汉超)一些批发市场上有些不过硬的货源,听说是叶县的人来进货,批发商压根不卖。

    抓食品安全,叶县在河南出了名。

    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薛云伟说:“叶县食品安全监管精细化、规范化,智慧监管,做得扎实,效果明显。”2017年底,河南省的食品经营监管现场会放在叶县开。

    地处豫中偏西南,既是农业大县,又是人口大县,叶县在册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7500余家,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可谓难度大、任务重。3年前,叶县曾抽检100份食品样品,有17份查出了问题。

    这也难怪,起初听说叶县食品安全监管做得好,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质疑。稳妥起见,河南省食药监局对叶县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暗访。最近一次暗访,叶县各类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9.62%。

    “把工作做细做实,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

    叶县抓食品安全,秘诀就在于遵循“四个最严”,准绳在于2015年10月起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

    重拳治乱

    11包问题辣皮,最终罚了5万元,在叶县引起不小震动,“谁对黑心食品放水,谁就是同谋”

    刘国平刚到叶县食药监局局长任上,就干了件全县轰动的事。

    那是2015年10月,叶县食药监局到城区几个大超市随机抽检了100个批次的食品,结果发现17个批次有问题。

    最先出化验结果的,是县城建业超市的一包红烧牛肉味辣皮——菌落总数严重超标。执法人员赶到超市固定证据,查获问题辣皮11包,货值22元。当时,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额度,最低标准从过去的2000元上升到5万元。

    叶县食药监局按照法律规定,开出了5万元的罚单。

    11包辣皮不过22元,罚5万元,开玩笑吧?建业超市负责人不以为然,“这是厂家的错,我正常进正常卖,怪我吗?”

    对于小店铺而言,5万元是笔不小的数目,托亲找友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于大超市来说,宁可花5万元疏通疏通,也不当这“活现行”,丢了体面。

    17个批次的货,多少人打招呼、说情、托请、施压?可法律不是摆来看的,刘国平从那时起,开始了得罪人的一段时光。

    11包问题辣皮,最终罚了5万元,在全县引起不小震动。具体办案的是九龙街道办事处食药监所所长李正本,用他的话说,“谁对黑心食品放水,谁就是同谋。”

    紧接着,在夏李乡世纪红超市,顾客买回一包过期速冻水饺。那是一家农村小超市,水饺是冰柜压底的积货,店老板小本生意,“哭得叫人心软”,没办法,罚;接着,又一家超市,糕点没过期,却出现了个霉点,商家厂家扯皮,不理会,罚……

    可光靠罚,就能把食品安全管好?当然不是。重拳治乱,目的是尽快规范,倒逼出自觉自律。发现一起、立案一起、查处一起、结案一起、曝光一起、规范一起、帮助一起,为的是警示一批、带动一片。

    刘国平水泼不进,各种声音都出来了。说他是“没掌过权吧”;说今后盯住他告,“磨道里找驴蹄”,不信寻不着你毛病;说食品安全不是个孤岛,你管得住包子,管得住馅吗?你管得住猪,管得住料吗?你管得住城,管得住乡吗?

    还有“好心人”来劝:“按住葫芦起了瓢,你做个样就行了,一样当你的局长,别犯傻。”

    压力并不全在食药监局。有些招呼打到县委书记古松那里,告状也告到了他那里。古松一次也没给刘国平施压。

    刘国平学理工出身,是出了名的“一根筋”。“不会变通”的刘国平,就是要把食品安全一抓到底。

    由表及里

    “人人骂黑心食品,天天盼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是副重担,要是挑不动,还是回去种你的菜”

    刘国平在乡镇领导岗位上已干了14年半,蔬菜产业正搞得红火。赶上县食药监局组建,组织谈话让他担纲。这活得罪人,刘国平心里凉半截。

    古松对他说:“老刘啊,现在人人骂黑心食品,天天盼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是副重担,要是挑不动,还是回去种你的菜!”

    刘国平心一横:“书记,那组织得支持我!”

    “中!”古松冲口允诺。

    决心是下了,可抓食品安全,像老虎吃天,不知该从哪儿下口。

    食药监局组建之初,到位才20多人,药监、工商、质监、卫计委和乡镇办事处陆续划转派员,一年后才过百人。而全县监管对象粗算就有7500多家,货品动辄上千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源头、加工、运输、存储、批零,中间有多少个环节,多少次倒手,多少处隐患?假冒伪劣、过期变质、“三无”产品、随意添加、以次充好,搞猫腻的方式防不胜防,下多大力气才能管得住?

    晚上站在街上,刘国平越看越发慌。一些来历不明的车辆,装满来历不明的产品,穿梭在县城农村,大街小巷。车停在一家店门口,听报价合适,商店就招呼卸货。一旦出了问题,根本找不到正主。

    刘国平决定先打一场普法宣传战。在新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前几个月,刘国平自己先学,一条条梳理,列成65项处罚简表,分别加备注,再印成小册子,向全县城乡发放10万多份。

    刘国平还搞了个局长下乡课堂,到各乡镇巡回讲。每次请不同的对象,有时是小商贩、饭店老板,有时是学校教师、医院职工、普通群众,讲问题实例、讲安全标准、讲最严法规,往往一口气讲俩钟头。

    跟不同人讲不同内容,里头有刘国平自己琢磨的理儿、有亲身经历的事儿。讲有一年,乡村饭店食物沾染了鼠疫杆菌,毁了一家人;讲老人带小孩,买到发红的甘蔗舍不得丢,害了孩子;讲为什么防腐剂要精确计量,食物过期一天将出现的危险概率;讲梭状芽孢杆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黄曲霉毒素……

    经常他在台上讲,店老板台下坐不住了,溜出去打电话,让员工快把某批货撤下来。保安镇一位店老板坦言:“有些货,说实话我们卖得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吃出祸来。”

    打铁必须自身硬。新组建的食药监队伍,人员来自多个部门,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为了倒逼学习,班子成员带头,每个职工登台讲课,讲专业、讲职责、讲特长。

    登门说情的太多,刘国平给自己门口装了摄像头,并对全局职工有言在先:“你们谁说情,我就专门盯谁的案,盯到底看是不是秉公办。”有几次,按规定惩处之后,职工们才知道挨罚的是刘国平的亲戚。

    正本清源

    “二维码扫一扫,李逵李鬼见分晓。”正规渠道来的食品、食材,不论是路上跑的,还是店里卖的,都有了明明白白的身份、清清楚楚的来历。不能说不会出现问题,而是出了问题可以追责到人

    光照不到,物品就容易发霉,必须让藏在暗处的一切亮堂起来。

    2017年春节前夕,正是购置年货的当口。一辆小货车装满食用油,在靠近叶县的乡镇游逛,不时下车推销。都知道叶县查得严,车主一万个小心,不承想还是在叶县任店镇瓦店村栽了。

    执法人员赶到时,车被群众拦在村口天有购物中心门外,一车食用油全是假冒商品。车主百思不得其解:我刚进村,怎么这么快就被抓了现行?

    他不知道,叶县在册食品运输车的挡风玻璃上,都找得到一个二维码身份标记。遍寻不着,拿起手机就可以拨“12331”举报。

    叶县市面上的预包装食品,95%以上来自外地。正本先清源,源头就出在流通上。叶县创建了一套二维码身份证,将批发零售食品的大小车辆标注身份,手机扫描可以查到其所属商家、经营品类等。

    身份透明,在册的车辆因此自律。该拉啤酒的,拉肉就有猫腻;查不到身份的,形同自动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随时“升级”为重点监管对象。目前,全县159家批发商、523辆运输车登记在册,带着名片上路。

    “二维码扫一扫,李逵李鬼见分晓。”在叶县,大小超市或饭店货架,每一款食品都有专属二维码。扫码可看该批次食品经营证照、进货渠道、批零环节责任人、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按照法律法规,消费者有权索要食品身份信息,包括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报告、批发商营业执照和流通许可证。最初,叶县也这么要求商家,信息需要纸质复印件,县里配发了许多文件夹。

    可实际执行起来令商家叫苦不迭。以超市为例,食品种类批次数以千计,一年要复印数万张证照票单备查,成了一大额外负担。既要随时可查,又要真实可执行,一时成为大难题。最后,二维码再次帮叶县解决了问题,信息全部上网,扫码查阅。随之而来的便利是,食品流通经营的数据整体纳入电子监管。

    自此,正规渠道进入叶县的食品、食材,不论路上跑的,还是店里卖的,都有了明明白白的身份、清清楚楚的来历。不能说不会出现问题,而是出了问题可以追责到人。

    在县城乐易购超市美林湖店,卖场各处挂着十余个干湿温度计。经理高洁解释,没人要求这么做,但严格规范之下,责任一定要厘清,按时记录保管环境,便于出现问题后同厂家交涉。

    在农村超市,标准严起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叶邑镇老鸦村超市,前两年屡出纰漏。店长不以为然:“农村超市嘛,还不就是这样?”听了这话,急的是老板。不换观念就换人。从城里请来的新店长朱培广走马上任,先从超市的铺货细节做起——小包食品不再堆放,而是改为一层层码放,“这样避免了新旧混合,过期食品沉底。”

    “法律可没对农村食品放低标准,所以别觉得乡村超市就该管得粗。”朱培广说。

    顺着流通的“藤”,摸到批发仓储的“瓜”。2015年调研批发库房时,叶县食药监局的执法人员见货物随机堆放,进货出货一片忙乱。欲照表单找一款过期货品,却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借鉴药品管理,叶县食药监局副局长王迎信搞出了一套入仓色标接力。货物进仓先卸在黄色区,表示待验,等查证货票一致,手续齐全后,才正式进入绿色区。绿色区代表能够销售,也意味着被正式纳入监管。还有一片红色区,那是退货召回区,临到期和过期食品要回到这里。过保质期的严格登记、封存、销毁。

    第一家改色标的是银杏副食品仓库。当时老板赵江森老大不情愿:“仓库堆积如山,要整个腾空刷色,想想都头大。”县食药监局的权限只能提倡,不能强来。好说歹说,赵江森一拖再拖,只说好好好,就是不动手。一天,赵江森看见刘国平搬把椅子坐在他仓库外赖着不走了,抹不开面子,只好请人手腾库刷漆。仓库一下子井然有序,院里9家仓库,跟着都改成了色标管理。

    管理一清晰,过期食品如“水落石出”,过期批次自此可以按册销毁。两年多时间,叶县公开销毁过期食品6万箱,价值232万元。

    啃硬骨头

    从城到乡,很多餐饮企业曾经气味熏天、不见天日的后厨,如今一间间改成明厨亮灶

    从运到储,从批到零,环环可追溯后,叶县将工作重点推进到了深水区——餐饮行业。

    一位市民网上点外卖,在一家知名连锁店点了一份“魔法鸡块”,搭眼一看附带的配料包已经过期16天。这不是凑巧,不少叶县人已经习惯了特别注意保质期。接到举报,叶县食药监局餐饮稽查中队长刘永前赶去核实之后,对店里库房进行突击检查。巧的是库房还剩了一袋同品同日期的料包。

    这边稽查队正式立案,那边连锁店的律师第二天就找上门来。律师提出:“你能证明顾客的过期料包,出自当天的套餐吗?既然已经离开了经营视线,便不能充分证明过期料包出自该天该次的配餐。”刘永前差点被绕进去:“你说得也对,可是店里还查获固定了一包证据,总该认吧?”“好!”律师拿出一张购物小票:“店里那包,是员工自己吃的,误放入销售盘里,没有流通……”

    刘永前傻眼了,只好找执法记录仪回放,发现了破绽。固定证据是当晚9点半,买料包小票则是晚11点!再查销售记录,进、出、剩余料包数目批次清清楚楚。律师偃旗息鼓,连锁店乖乖接受处罚。

    从城到乡,叶县很多餐饮企业曾经气味熏天、不见天日的后厨,如今一间间改成明厨亮灶,实在没条件的采用电子大屏实时监控。不锈钢后厨已改出2000多家。细心观察,多数饭店门口开着风幕机,蝇虫飞不进;进菜口采用挡鼠板,鼠害被截断。越来越多的后厨,采用脚踏垃圾桶,避免手碰;中等规模以上的饭店,配备低温的凉菜专间、独立的原料间、农残检测间……

    不断推进的后厨改造,让餐饮环境提升连点成线,第一条餐饮街叶公古街、第二条餐饮街人民路相继脱胎换骨,成为全县模范。县长徐延杰是第一责任人,当时带着多个条口的人员常盯到深夜。他介绍:“叶县不是一个局在抓食品安全,而是农业、畜牧、环保、公安等多部门会战。”

    叶公古街两公里,200多家饭店成为整体示范。河南省食品经营监管现场会上,这条街的规范程度给了全省同行很大冲击,不少人看似玩笑又极其认真地问:“餐饮管理是不是用的欧洲标准?”刘国平哪去过什么欧洲,标准就是新食品安全法,把工作落细落小落实罢了。

    县城东煌饭店,公示栏挂5本记录,分别记食品采购、食品留样、餐饮炊具消毒、食品安全员自查、废弃物处置。记录密密麻麻,具体到人。抹布分5种颜色,从擦灶台、擦设备到擦手,各有专用。案板、刀具、储物盒按生、熟,青菜分不同色标。连洗手台挂的每位厨师的指甲刷,都标了名字专人专用。

    是不是作秀?饭店厨师长禹本周说,罚一次你就不这么想了,只有自己更严。

    餐饮监管的一大难题,是农村红白喜事聚餐。客人多、卫生差、食材乱,出个事就是大事。叶县在全县整合农村聚餐点,原有170家,按统一标准,经过两年淘汰,目前稳定为127家。

    龚店镇台刘村乡土农情饭店是其中一家,看后厨,不输大城市:全不锈钢,分色标管理,独立凉菜间、储物间、冷藏间、农残检验间一应俱全。调料架上可以看出细致程度:每类调味品摆放还标注有一进一出两个箭头,要求依次拿放,免得混放造成过期。

农村也能这么严格规范起来吗?确实很难,叶县食药监局提出的目标是,未来“城乡一个样,大店小店一个样,一种业态一个样”。

    驰而不息

    “较真,需要些傻气。”较真之后,食品安全监管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早着呢”

    叶县食药监局的一位同志说,食品安全工作最大的阻力,是不少人头脑中的“不信”。但凡不信,法律执行起来就会力道衰减;也因为不信,干预、说情、放水者便心无忌惮。而相信是有代价的,挡了人情,堵了财路,坏了“规矩”。刘国平说,遵循“四个最严”,叶县才这么不折不扣去干,“较真,需要些傻气。”

    叶县自打食品治乱以来,罚到谁家,谁家生意反而更好。群众的逻辑很简单,挨过罚的店老实。

    很多地方罚款催交是老大难,而在叶县查出问题,商户交款透着主动。商户的逻辑是,既然开脱不了,执法又公道,主动交争取从轻处罚。

    有些找刘国平说情碰壁的人,反倒成了他的支持者。逻辑也很简单:规矩之下,人人平等,那你规矩要讲到底,谁家敢违规我催着你管。

    2018年夏天,叶县数千家商户提档升级完成,总花费数千万元,全是商户自掏腰包。监管推动外,更重要的是市场倒逼——客人会拿脚投票。搞农村聚餐点的老板刘钢磊改不锈钢后厨花了3万多元,但迎来的是每月300到500桌宴席,投入很快就被摊平了。“严,开始需要适应,后来就成了习惯。我现在回家,忍不住就想拾掇厨房。”

    任店镇辉西村超市法人陶庆林讲,对于商家,“最严”看似是约束,其实是保护。社会上有那么一类“职业索赔人”,以抓超市、饭店的把柄谋财。“有的识假买假,一手举报,一手敲诈。现在这类人在叶县基本销声匿迹了。”

    叶县的食品安全监管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刘国平忙不迭摆手:“早着呢!”超市、饭店提升了,小餐饮、小食品还没规范呢;学校医院食堂提升了,敬老院食堂还是空白呢;外来的产品严查了,土产的瓜果蔬菜、生鱼生肉还在流入市场呢。从罚款看得出来,原来罚粗如今罚细,但是总量丝毫没显出减少的势头。

    今年10月,新食品安全法施行3周年之际,一座食品检测中心在叶县建成,这是河南布局的5个县级区域检测中心之一,也是豫西南最大的食品检测中心。

    叶县舌尖保卫战,仍在攻坚。(来源:人民网)

(编辑:颛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