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打击保健品骗局还需法律出重拳

日期:2018-11-07 来源:法制网 浏览量:0

    法制网(记者:欧阳晨雨)在加强专项执法打击、提供防骗警示、求偿法律援助等精细化服务的同时,还应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增强安全感,让保健品骗局没有市场。

    打着传统文化、高科技发明等各色旗号给老年人讲课、洗脑,借机把成本低廉的产品包装成能治百病的保健品,面向老年人高价推销、牟取暴利……如今,对这一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地方立法已经出手。

    据报道,近日,黑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老年人保健产品等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决议》。根据这个决议,60岁以上老年人通过会议营销等方式购买的保健产品,在7日内可以无理由退货等。

    这的确是一个“暖心”的好规定。现实中,一些不法分子常常通过会议营销等手段,蒙骗老人购买“高级保健品”。等到老人清醒过来,或者是子女发现时,退还这些“天价保健品”,却几乎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之前,山东青岛一位老人在“健康讲座”的诱惑下,买了近10万元的“神奇保健品”,便因为退赔无门而投海。“七日无理由退赔”的法规,为老年人挽回损失提供了可能。

    实际上,这一地方立法还有上位法的根据。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消费者享有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除了“消费者定作”“鲜活易腐”等四种商品外,“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须说明理由”。不难看出,这一地方规定符合这一精神。

    不过,打击“天价保健品”,仅凭一纸立法还不够。对那些打定主意蒙骗老人的不法商家,通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到老人察觉到购买的保健品有假上当,再拿着法规上门算账,很可能已是人去楼空。很多受到蒙骗的老人,对不法分子的一套说辞深信不疑,对家人的劝说拒不听从,等清醒过来,早已过了法定的“保护期”。因此,在完善“无理由退赔”规定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营销骗局的管控执法,避免立法“悬浮”。

    从更深处看,打击保健品骗局、维护老年人消费权益,还应下好应对“老龄化”这盘大棋。据媒体调查报道,我国每年营养保健品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成以上。在老年人保健品消费量高企的背后,是老龄社会的到来。

    这些孤独的老人,是“天价保健品”骗局的主要对象。随着年龄的增大、健康水平的下降,他们对保健品的希望和依赖也就变得越发强烈,而防范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匮乏、个体判断力的不足、子女知情劝告的滞后无力,决定了他们很容易为不法商家围猎欺骗。在加强专项执法打击、提供防骗警示、求偿法律援助等精细化服务的同时,还应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增强安全感,让保健品骗局没有市场。(来源:法制网)

(编辑:颛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