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脆弱的慈善经不起毫无缘由的猜疑

日期:2018-05-29 来源:法制网 浏览量:0

    (北京中调法治网)近日,自媒体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成为了舆论焦点。文章质疑一对夫妻疑利用重病幼女,骗取网友15万元捐款后,不带女儿去治病,致其死亡。并称,在女孩患病期间,家属曾带其哥哥前往北京治疗唇腭裂,质疑家属拿捐款“弃女救子”。近日,该事件迎来反转,据媒体和警方核实,不存在“诈捐”。在某平台上的募捐金额并非15万,而是约3.6万元,募捐款项全部用于治疗王凤雅疾病,其家人也没有虐待小孩。当事人表示,将起诉造谣者。

    有些网民甚至是大V,没有对事实的探究和对真相的执着,习惯质疑却懒于调查,甚至懒于求证。总是闭门造车地听风就是雨,仅凭一些零零散散的片面“事实”就得出“诈捐”结论,然后随意地敲动键盘发出莫须有的猜疑和居高临下的指责。这种极不负责任的猜疑,对慈善事业有害无益,既让本就弱势的求助者陷入千夫所指的舆论围剿,背负着根本不存在的“弃女救子”、“诈捐”污名,又让原本脆弱的信任荡然无存。

    捐赠人付出了善心,自然希望每一分善款都用到“刀刃”上,希望受助人得到更有效的救助。因此,一些爱心人士非常重视善款的去向和求助人的一言一行,这本来无可厚非。但这种“监督”很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拿人善款的求助者似乎低人一等,应该站在聚光灯下接受爱心人士的质疑和挑刺,必须按照爱心人士的意见进行救治,甚至必须保持一种感恩戴德、战战兢兢的卑微姿态,稍有不合理的言行,便要招致指责。

    而作为一些普通网民亦或大V,其本身可能并未参与募捐,但却“热心”地参与到监督者行列。

    但这并非说未捐款者不具有监督权,对于善款的使用,公众也享有监督权,受助人也应适度公开相关信息,这是促进慈善事业良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救助罹患重病的弱势群体,本来是值得称道和赞扬的好事。如今,却因为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大V的不合理猜疑和“诈捐”指责,让原本美好的事物一地鸡毛,一片狼藉。极大地割裂了公众与捐助者、求助者之间的信任,对公益慈善事业带来严重伤害。涉事当事人理当有所反思,不要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随意怀疑他人,声讨他人,否则就会让监督者沦为伤害他人的“罪人”。

    诚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募捐的兴起,有部分求助者虚构事实、夸大病情、滥用善款,降低了慈善事业的信任度。现实中,一些诈捐事件的发生,总是让爱心人士和公众寒心,也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更加无助。因而,强化对募捐行为的事前审核、事中监管和事后审计,赋予捐赠人和公众一定监督权、知情权是必要的。

    虽然说,此事件真相大白后,已经有大V发出道歉声明,但受害者依然有权追究相关造谣者的民事责任。而且,造谣生事,恶意污蔑他人,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犯罪。相关爱心人士和网民还是应多些法律意识和求真精神,不要随意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碾压弱者。

    要知道,人们从来都不缺乏善心,但当前的慈善领域亟需良好的机制和氛围。只有摆正位置,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行使监督权,才能让慈善事业向好发展,不至于总是陷入毫无缘由的猜疑和折腾。


(来源: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