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各方合力 让知识科学“跑”在食品谣言之前

日期:2018-11-02 来源:法制网 浏览量:0

    法制网(记者:买园园)近日,公安机关抓获了18名制造、传播“塑料紫菜”谣言以及实施敲诈勒索的违法犯罪人员。今年2月,“塑料紫菜”谣言在网下及网络群组、微博、视频网站中传播,形成网络舆论热点,给福建等地紫菜生产销售企业、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

    近年来,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网络谣言层出不穷,除“塑料紫菜”之外,还有“塑料大米”、“棉花肉松”、“假鸡蛋”、“塑化剂面条”、“西瓜打针”等。其中不乏食品谣言榜上的“常客”,比如“黑心商贩给西瓜打针”基本是每年夏天都得来一次。即便是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对这类传言进行辟谣,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年年喊打、年年有”的尴尬局面?被媒体解读为“缺乏常识”的“塑料紫菜”谣言又为何会蔓延?

    导致食品安全谣言难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网络科学技术迅速传播以及信息知识“爆炸式”的增长所造成公众认识上的鸿沟,是食品谣言反复出现、屡禁不止的最主要原因。能否准确辨别一则传闻是否为谣言,网友往往需要具备很多学科知识和常识作为支撑。食品谣言制造者正是利用了公众对健康尤为关注,对那些没办法准确判断真假的信息,往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进行传播和扩散。

    此外,造谣门槛过低是另一个原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造谣传谣的成本随之降低,而与其相对应的辟谣成本却水涨船高,一些涉事企业有可能在耗费大量财力物力进行辟谣后,结果仍不尽如人意。所以,对于一些恶意攻击自己的谣言,一些企业往往采取了能够快速息事宁人的态度,“花钱消灾”、“无声删帖”。这样所导致的结果,是助长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或是个人造谣和传谣的气焰。

    所以,多方主体通力配合,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食品安全谣言刻不容缓。

    首先,各地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把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提升到维护政府公信力的高度,严把食品安全关。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出现食品安全的问题企业要重拳出击,使得食品质量长期保持在安全的水准线上。

    其次,各地各级政府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能第一时间对食品谣言传播的关键点进行管控的通道,同时联合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通力配合,形成“打击食品谣言以及普及食品安全的联盟”,及时辟谣和发布权威食品安全信息。公安部门和食药监管部门要通力协作,严厉打击造谣生事者,切断其背后利益链,并且要增加对传播扩散食品谣言的个人、社交媒体平台的严惩力度,同时追究社交媒体平台的法律责任,促使其加大对食品谣言的筛查防范力度。

    除此之外,食品制造企业在加强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应提高自己对于危机公关的应对能力,并肩负起对食品安全科学进行普及推广的社会责任。让知识科学“跑”在谣言之前,这样才能变“被动挨打”为“主动防御”。

    当然,作为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广大公众,也需建立“眼见未必为实”的意识,提高对于新闻真假的辨别能力,对于网络、微博以及朋友圈所热转的文章和帖子不要轻易相信,并盲目进行转发扩散。此外,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要发挥自身正确舆论导向和传播优势作用,成为食品安全的正确引导者。(来源:法制网)


(编辑:颛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