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由贸易港的乡村振兴集团化运营改革
北京中调法治网(法治监督员 张芳)
摘要:自由贸易港不能搞成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港,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搞自由贸易港,乡村振兴也不能搞成资本主义的乡村振兴,也不能搞成走社会主义集体大锅饭的振兴,乡村振兴必须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必须拒绝走绝对平均主义和纯经济主义的道路。我们建国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做主人,绝对不是地主阶级和资本阶级重新占领农村、侵吞人民群众的劳动果实。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前无古人,谁也没有现成的模板和答案,只能在探索和思考中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理想不动摇,不能被糖衣炮弹搞得忘记了为人民执政的根本。我们忘记了初心和使命,就是背叛革命。这点必须要牢记在心,一切的工作和改革,都必须谨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构建共产主义在现阶段的理想和目标,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远景目标也不能忘记,更不能放弃。自由贸易港必须在此大前提下做好尝试和探索,走乡村振兴的产业化集团化发展道路创新,非常值得尝试。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产业化集团化 组织变革
一、乡村振兴走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必须将涣散的乡村集体组织重塑起来
一些地方层层谎报,层层作假,作风漂浮,行动缓慢,导致部分农村集体组织涣散,到了必须全面切实推动乡村振兴的地步。领袖提出乡村振兴的根源不是因为城市发展过快,也不是因为乡村发展过慢,而是部分乡村基层组织涣散,生产组织能力跟不上新的生产关系需求,也跟不上新的生产力发展现状与趋势。如农业生产技术与设备的更新,亟待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跟进与之相适应。变革当前近乎涣散和几乎涣散的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就显得尤为必要。当全国城市化进程平均接近60%的时候,必须正视现实,回头看看乡村滞后发展的情形,切实推动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这种所谓的城市化60%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根在农村,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并不享受城市生活的相关福利待遇,依旧在农村缴纳相关医疗保险,没有全面均等享受城市社会福利,还有相当大的比例人口在农村。否则,说了几十年的缩小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只能越缩越大,社会主义乡村建设只能越建越糟,建设社会主义的初衷就会被我们逐渐淡忘 ,乡村人民群众如果还生活在贫病交加的状态,这就不是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样板的自由贸易港,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如果自由贸易港的乡村振兴建设,还停留在老路上,是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样板,也不可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不可能在世界瞩目中挺直腰杆,不可能成为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样板标杆,更不可能成为世界人民提供建设国家社会主义的样板,自由贸易港的改革就不能算作成功,纯经济主义建设不了自由贸易港,更建设不了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要求从海岛的乡村振兴做起,从海岛近乎停滞发展的乡村基层组织振兴做起,强化党在乡村基层的组织力量和堡垒作用,重振乡村集体经济的产业发展,走好社会主义集体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产业协同道路。这就要党员下田、干部下村,切实推动自由贸易港乡村振兴建设落到实处、行到果处、干到田间、做在地上。我们要用切实的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推动自由贸易港的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集体组织重塑,首先是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思想重塑。只有在思想层面重塑社会主义理想、重塑共产主义信仰,不能再羞羞答答、难于启齿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并且必须努力实现将理想和信仰付诸于自我乡村振兴实践与行动,才可能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如果执政者、乡村基层党组织、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失去了社会主义理想,丧失了建设共产主义的信仰,又走回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村侵害农民利益的状态,又走回半封建的乡村乡绅发展状态,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基层政权的号召力、感染力、服务力就会涣散和丧失,党赖以存在和生存与发展的人民群众鱼水深情被破坏,党与人民群众的血浓于水的存在价值就会被人为磨灭,党在乡村的建设意义就不复存在,就可能走进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是极其危险的,也是严重违背党的宗旨的。现在一些资本进入农村,封建地主思想有所抬头,一些企业家、资金主深入农村,高宅大院建设起来了,不仅侵占了农村的集体土地、侵害农民的合法利益,更明目张胆的挑战和攻击党在乡村的基本政权组织。他们以糖衣炮弹腐化和攻击党在农村的村组干部、乡村干部。他们腐化党员,腐蚀干部,这种情形越来越严峻,必须引起国家层面足够的重视。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流动着的水才不会腐败,只有转动着的门枢才不会被虫蛀咬。我们要想实现党的乡村基层组织青春常在,就必须要推动党员干部在基层的有序、有效、有目的、有能量地流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说的很明白,基层,才是政权腐败的要害,别看千里长堤,浩浩汤汤的河水未必能够冲垮堤坝,但是那些小蚂蚁可以在堤坝上打洞、掘土,导致千里之堤的溃败,往往不是大风大浪,而是日复一日的忽视、年复一年的蚂蚁掘土导致堤坝溃败。所以,乡村振兴必须严肃对待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管理漏洞,谨防一些地方乡村政权的集体腐败和整体溃烂给党的事业、人民的信任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乡村振兴必须杜绝绝对平均主义,避免重走大锅饭低效率的历史老路
一说到乡村振兴走集体主义道路,很多人就和吃大锅饭、低效率联系起来,这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有失偏颇的。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必须集中生产工具和劳动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状况下,走社会主义集体生产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必须的选择。比如十几户甚至几十户人家没有一头耕牛,从地主家没收的耕牛数量可怜,生产力严重受到制约。我们后面三十年发展不能否定前面三十年的付出,历史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任何假设历史都不会真正发生和存在。改革开放也是建立在建国后28年发展的基础上,这个不能否定,必须肯定。而后的分产到户40多年的发展,也是建立在28年的社会主义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与发展模式的物质基础之上,也不能断然否定过去的分产到户、分田到户所产生的的积极作用。而对于社会主义集体生产和2008年以前的社会主义分产到户、分田到户的集体生产组织形式,必须切实地重视起来,总结其经验和不足,发现其亮点和优势,切不可以因噎废食否定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发展。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就是要大力发展民生经济、推动人民幸福、获得、安全建设。这就要求提升乡村振兴的组织效率、服务效率、生产效率和社会效率。重走社会主义集体道路,是纠正过去乡村集体建设中的不足与偏颇,用新时代的系统化建设理论,构建乡村振兴,绝对不是走单纯的社会主义集体大锅饭,更不是搞绝对的平均主义。
《三国演义》篇首开宗明义,“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最切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改革也不能无限期、无限制地改革,更不能打着改革的旗号搞资本主义那一套,乡村振兴是运营集体生产、经营、管理工具和内容,推动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为人民群众生产和产生更多的经营果实,共同分享更多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逐步实现按劳分配、同工同酬。而不是通过资本的红利和对工人的剥削实现社会主义集体资本的积累,在社会主义乡村重走地主阶级发展的老路,一段时间以来,所谓乡绅治理乡村的思潮抬头,很多同志混淆了乡绅建设与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关系,这种思想领域的混乱是极其危险的。这就要求全面构建自由贸易港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可以采用诸如农民以土地入股、以技能就业、以身份分红,兼顾农村人口的组成结构形式,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发展民生经济和民生辅助与产业支撑,把社会主义集体民生赡养鳏寡孤独和社会共同富裕义务承担起来,手挽手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梦想,努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大同社会。当然也不能简单地“一股了之”搞形式主义、虚浮应付。领袖在三亚考察的时候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幸不幸福,关键看老乡有无安定的生活保障,是否能够安居还要能够乐业。只有充分、全面地解决农村集体生产效率低下、乡村基层组织涣散,才能够提升生产力和获得丰富的生产成果,人民群众才可能分享到切实的丰富的劳动成果,按劳分配和社会主义二次分配才有实现的意义,就地安居、就地就业,安居乐业才会成为现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能成为可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有意义,建设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才算真正落实到实处,海岛必须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
三、乡村振兴积极推进农村股权改革,以切实权责利相对应规范经营管理
谈到股权改革,这不是什么新事物,也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独有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建国初期的初级社、高级社,中国农村都曾广泛使用过、尝试过。如中国供销合作总社就是以股权制合作形式构建起来的,当年的农村以乡为单位构建了乡镇供销合作社,统购统销,人民群众参股。至今我家还保留着1952年参股的票证5万元,这说明股份制合作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更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不能接受不能使用的妖魔鬼怪或者资本主义毒草。相反,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要做多方面的尝试和思考,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走到黑。当然中国供销总社后续发展并没有全部兑现当年的农民所持有的发起参股股份,这是需要跟进完善的,也是必须要在今后的乡村振兴股份制合作中竭力避免的。农村的股权改革,不仅可以以农民的土地入股,还要均化农民的身份入股要素,实施土地要素和人力要素与社会主义制度福利管理要素。在现实的农村,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土地的分配并不是平均化的,土地的土壤质量和生产能力也不是均同的,因为在生产队时期不同的地块的水文资料不同、土壤性质结构不同、耕种习惯不同、生产工具与方式不同,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而后的分产到户导致不同生产小组的土地地块、土壤结构、生产能力等因素也不尽相同。我们推进乡村集体的股份制合作,不仅可以通过运用新的生产工具如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等除草、收割、耕种设备,节省劳动力、解放劳动力,还能够增加产量降低劳动成本和人工投入,将人民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第二第三职业。目前农村的普遍现状是留守老人儿童居多,60%以上是留守老人,35%以上是留守妇女儿童,只有5%左右的农村中年劳动力,青年劳动力几乎不存在。在自由贸易港这种人口结构相对来说有所变化,青壮年劳动力相对内地较发达地区还比较高点。如海岛的一些空心村、老弱病残村基本无力组织农业生产,土地撂荒、槟榔和椰子无人采摘现象比较普遍。
在农村椰子在地头价格起不来,一个椰子1.5-2元,而到了海口就成了8元10元甚至15元,这种情况的本质原因,还是因为统购统销没有做好,社会主义集体生产关系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一方面乡村供销社全面涣散,消失在中国大地上,空有壳子,而无实际运营服务,却层层虚报。另一方面村集体组织长期涣散,没有人组织生产和销售,对本村的物产已经形成各家各户各自为政、无人统筹集中服务的状态,加上年轻人外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居多,乡村生产功能已经近乎瘫痪,乡村物产外运和创收功能几乎丧失,不仅造成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失,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受挫,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不是改革开放错了,而是乡镇管理的权责利没有对等。管理和不管理一个样、生产和不生产一个样,就造成了服务与不服务一个样、问责和不问责一个样,必然是有利和无利一个样。在权责利全面不对等的情况下,乡村基层管理变成“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怪现象,乡村基层干部就会趋利避害、拈轻怕重、人浮于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农业生产和社会服务就逐渐涣散和瘫痪,形成了农村、农民自生自灭、各扫门前雪私有化的状态,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也就会只剩下一句口号,或者搞点形式主义撒胡椒面搞精准扶贫了,这是严重要不得的,直接威胁和危害党在乡村基层的执政长久性和稳固性。
四、乡村振兴必须有明确的产业支撑,杜绝搞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敷衍
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建设,很多乡镇、县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类似的用语,仿佛每个乡村、乡镇都有自己的产业支撑、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品牌招牌。然而实际情形如何呢?这些多数是花架子,因为这些乡镇干部、县市干部到田间地头基本都是前呼后拥、吆五喝六、事先安排好、预演组织好,根本没有扎实到乡村田头、大棚林下、农户人家深入去调研。乡镇听村里的汇报,县市听乡镇的汇报,省市听县市的汇报,层层加码,层层说谎,层层欺下瞒上现象普遍。反过来,村里造假的数据来自于乡镇的指令,乡镇造假的指令来自县市局委室所办,而县市的造价数据指标和口径来自于省市的要求,汇报到中央的根本就不是真实的情形。数据造假、作风造假、成果造假,假大空大行其道,粮食年年丰收,粮库却亏空紧张。年年粮食每亩212元补贴照样发,农民土地照样撂荒,家家粮食补贴照样领,年年粮食却不知道卖到哪里去了。如此谎报军情、瞒上欺下的乡村振兴,一些干部蹲点扶贫走过场,只在乡村贫困户家挂名报道打卡后,人不知所踪,填报数据假扶贫现象比比皆是,切实扎根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者没有,带饭票带饭钱下乡扶贫的凤毛麟角,带资源带技能带技术帮扶农民发家致富的少之又少。究其本质原因,还是当官的初心变了,服务的动力没了,社会主义理想没了,共产主义信仰丢了。善于搞花架子熟谙于心了,搞表面文章轻车熟路了。
比如一些京官到自由贸易港来,热衷于作秀,动用自己的媒体资源来包装自己的成绩和成就,动用所在单位的资源乃至钱财为自己包装业绩,为的是镀金为自己打好退路基础、升迁基础,大搞形式主义华而不实,善于表演作秀哗然取宠。有的京官外派到自由贸易港,不注重实际调研,浮在表面做文章,不深入群众,不接地气,看不起本土官员和工作人员,工作作风漂浮,善于搞团团伙伙,或者被地方官员隔离形成防火墙,没有实现下派的工作任务,也没有融入当地的干部群众之中,我行我素、敷衍了事,混满二年打道回府走人,根本不把下派的重任当回事,高高在上有优越感,和当地干部群众过搞不到一起尿不到一壶,既得不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工作支持,也无法、无力推进所委派的工作任务执行到位,草草收兵、不了了之,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关键是一小部分外来自由贸易港的官员们的工作作风漂浮,又切实影响到自由港本土干部的作风,形成了更为漂浮的、不切实、不着地的虚浮氛围,善于制造概念,勤于做表面文章。这种虚浮的表面文章氛围就很难诞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传递到乡村振兴工作,就容易形成形式主义与表面文章的土壤,极其容易造成层层上报、层层虚浮的官场工作环境,乡村振兴变成了层层喊口号、乡村乡镇落实口号的不切实际的口号振兴。
五、乡镇去行政化转向经营管理方向,强力推进干部任用制度必须变革
乡村振兴必须要搞清楚怎么振兴,振兴当地目的是为什么人的。只有明白了我们执政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满足他们不断增长了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满足他们对于美好、美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追求,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和使命,也是我们执政的初心和动力。这就要解决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者、任务的推行者、振兴的推动和执行者为什么要构建乡村振兴和担当什么角色的问题。也就是说为什么去做乡村振兴的主体思想要想明白。我们搞得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成功不必在我,成功一定有我。这是说共产党人必须要切实搞清楚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的,而不是为自己的,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主义。我们从而必须搞明白乡村、乡镇干部和党员的使命,是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基石,是推动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建设的先遣军、排头兵、勤务员。这个巨大的历史责任,依靠目前的农村党员和干部是不可能实现的,单纯依靠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说他们去实现是有难度的,必须要从中央到地方省市县的干部和党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下田下地,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生产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必须开展新一轮的思想、文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创新三下乡,必须开展党员、干部、积极分子三下乡。必须切实推进各阶层主动积极下乡,提高农村生产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村精神领域内容丰富,推进相互教育相互提高。这就要求乡镇与乡村的行政体制改革,从传统的行政职能体制向市场经营管理服务体制转变,去除乡镇的行政功能,汇聚乡镇的经营管理职能,让乡镇、乡村转变为以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为主的产业集团发展模式,推动以村为生产单位的农民、农村股权与身份合作经营模式。如香蕉之乡发展香蕉主导产业,不仅可以推进香蕉的种植,还可以推进香蕉的深加工、小包装、速食品等产业后向一体化。如槟榔作为主导产业,可以推进槟榔的后续深加工。当然不可能村村都搞槟榔深加工,也不可能村村都种槟榔,这就要以乡镇为单位,推进乡镇产业的再定位、定性、转型、升级,不能再停留于老路上等靠要吃饭,靠财政发钱生活,更不可能目光只停留在房地产开发、旅游养老产业发展之上。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是全域性的,面对的市场不仅是国内的,还有国际的。只有放眼国内国际市场,全面打开视野,而不是停留在岛内做恶性竞争,更不是椰子槟榔不出村的生产管理状态与组织形式。如海岛的椰子生产都不够一家“春光”集团深加工的原料供应,还需要向越南、老挝进口椰子原料,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这就要求乡镇党员干部彻底改变从政的思维方式。
一方面要推进乡镇党员干部的从政理念和角色任职转变,把当官向上升级作为羞耻,转向努力为人民服务、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从政为官理想,回归到入党宣誓的旗帜下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另一方面要推进乡村大镇制度建设,推进乡镇管理者、服务者、经营者、生产者的行政高配。比如大镇制的乡镇也可以高配正处级干部,也可以直接升任副厅级,甚至对成绩优异的予以破格提拔为正厅级,主要以行政政绩为辅、为人民服务的生产经营管理业绩为主,推动政绩观的改革与创新,树立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政绩观。乡镇大镇制度的官员升迁改革,以产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形式推进乡镇长职业转型,既可保留党支部党的领导存在,强化党建更强调生产经济建设、社会民生服务建设功能与作用。对于有能力又热衷于做官的可以开通做官的通道,对于善于经营、管理、服务的要提供畅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社会服务平台,成就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实现其人生理想与抱负。对于热衷于经商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为其提供足够大的商业舞台空间,推进为人民服务和乡村振兴,这是乡村振兴推进乡镇去行政化发展、走产业集团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的乡村振兴必由之路,让新时代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有机作用、相辅相成,形成生产关系的创新再次释放社会生产力。
六、推进党员干部信仰重塑能力重构,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成功必要保障
信仰重塑是沉重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工作是为什么的?乡村振兴又是为什么的?必须回答好这个新时代考题,才是乡村振兴的工作指南和发展方向。推进党员干部信仰重塑和能力重构,是要推进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重塑。一段时间以来,党员羞于提社会主义理想、羞于谈共产主义信仰,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扑在经济建设上,这种纯经济主义建设行为是要不得。必须切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狠抓乡村振兴,抓乡村振兴就是推进社会主义理想建设和精神世界的改造,重拾社会主义理想,重构共产主义信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富裕,需要必备的工作能力、发动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奔小康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关心高大上的项目落地,只关心雄厚资本的项目实施,也要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生产问题、经营问题、服务问题、管理问题、就业问题,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幸福。必须切实地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带领600多万常驻农村的乡村人口振兴,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也是自由贸易港建设内容的重中之重。任何发展经济的行为都不能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的需求。高大上的项目需要有,但是如何充实900多万海岛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不容忽视、不容偏颇。一段时间以来,之争领域纯经济主义之风盛行,对领袖的“三个亲自”没有理解深理解透,大肆搞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建设,所造成的恶果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我们必须要从源头上杜绝这种放任的纯经济主义行为的继续发生,这就要从执政理念的理想与信仰高度,深度思考、果断斩除错误的纯经济建设行为,让自由贸易港回归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来。
很多人以为自由贸易港就是充分的自由,就是无宗旨的自由,就是资本主义自由化的自由,这是严重有害的错误想法,也是极其危险的右倾举动。党员干部信仰重塑能力重构,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成功必要保障,是要从思想层面、认知层面、决策层面,推动9200多万党员与干部重新审慎审视来时路的初心,重新回归到立党本意、执政初心和建国使命的道路上来。我们通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物质基础建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乡村振兴的生产力基础,亟待对乡村的生产关系进行渐进地、彻底地变革。这就要求从行政化转向生产化、经营化、管理化、服务化、民生化、现代化的组织形式,推进乡镇、乡村行政体制改革,从基层、基础的服务民生、生产推动,把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安全当做主要工作内容,进行切实的体制改革与发展保障,对乡镇、乡村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切实的利益保护,让他们和乡村共发展、同进退。同时,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党员干部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到基层去锻炼、到人民群众中去接受现实再教育、国情再教育。我们既要服务人民,又要脚踏实地,既要促进生产践行社会主义理想,又要抬头望天铭记共产主义信仰;既要懂生产会经营善于管理,又要能服务关注民生践行使命。共产党人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理想和信仰是万万不能的。只有心中揣着人民群众的发展和利益,才能切实推动发展和振兴乡村。我们只有脚踏实地真干、苦干、努力干,才能解放思想接地气受到人民拥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的法宝,就是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塑造党员干部坚定的革命信仰,对自己革命,要善于自我革命,对丑恶现象和行为革命,永葆革命青春本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我们在未来的15年里,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是中国能否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
只有从各级党组织中抽调党员干部到田间地头,每年以约20%的党员下沉到一线基层、到生产一线、到乡村实地,参加劳动、促进生产,才能够确保粮食丰收、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实现。我们只有接受农村现实再教育、生产再教育、自我再教育,每年安排1200-1600万党员进入生产一线、管理一线、经营一线、服务一线、民生一线实践锻炼,才能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早日建成,实现小康社会,回应“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领袖叮嘱,也为未来30-50年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人才保障、组织保障、能力保障、信仰保障,为构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我们必须切实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干部培养、党员锻炼、组织自我净化、理想自我重构、信仰自我重塑。(卢欥锟)更多资讯,敬请添加:luyukun222
(编辑: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