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如何让中小学生真正养成运动习惯 专家详解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二十条”

日期:2025-11-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量:0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包含八方面重点任务、“二十条”举措,提出充分保障体育时间,基础教育阶段要统筹课内外、校内外,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等等。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及相关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时间’是落实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重要保障。”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张瑞林说。意见要求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为落实“以体育人”理念、增强学生体质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教育部通过开展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各地正在迅速推进落实两小时要求,截至2025年秋季学期,全国已全面推开落实。本次意见凝聚了各地试点推进两小时要求的实践经验,通过增加体育课时、实施课间体育活动、丰富体育课后服务等措施,为各地各校勾画出了清晰可行的实践路径,切实保障两小时要求更加全面高质量落实。

  意见提出,到2027年,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毕业生运动习惯养成率显著提升。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刘海元认为,学生体质健康不佳、锻炼不积极的根源在于缺乏良好的运动习惯。若能养成这一习惯,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锻炼,体质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意见提出,要一体化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构建学段衔接、目标一致、支撑有力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机制,积极探索走班制、俱乐部制等实施方式,促进体育课与体育活动更加灵活贯通。

  为了更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

  “意见将‘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单列,既是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立足国家战略全局作出的制度创新。”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金泉说,意见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强化结果运用、落实公示反馈等举措,旨在构建全链条工作体系。特别是提出建立校际、年级间互为监督、突出过程评价的监测体系,将有效解决数据真实性不足、学段衔接不畅等问题,推动监测模式从一次性测试向全过程动态追踪转变,从教育部门单独管理向多部门协同联动转变,为破解“重形式、轻实效”的难题提供了明确路径。

  刘海元说,意见贯穿“面向人人”的核心理念,政策设计覆盖大中小学全学段及各类体质基础的学生,旨在实现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提升、体育习惯养成和运动技能习得的目标。

  记者梳理发现,意见在总体要求中强调以中小学生为重点,同时明确提出深化“学段衔接”。具体措施中,基础教育阶段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高等教育阶段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学时要求,并推动研究生等高年级学生持续参与体育锻炼。此外,政策还强调广泛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建立“监测-干预”联动机制,实现精准施策,使学生体质得到有效提升。

  刘海元说,“精准干预”即是对体质较好的学生优化培养,对体质薄弱的学生加强帮扶,从而整体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对师资队伍建设作出新部署,明确提出构建新型体育师资队伍,落实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完善其资格、遴选、培训、管理与评价等制度,以适应学校体育时长增加、锻炼质效提升的需要,为建强师资队伍、充实学校体育力量提出新要求。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樊战备说,“强教必先强师”,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应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运动、执教与执裁能力,推动其做到“会做、会教、会训、会赢”,并打造“教育体育部门-大学-中小学”协同联动的体育教师教育共同体,健全“职前-职后”全周期培训体系,使教师成为实现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