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因材施教 系统供给 把创新思维融入贯通式人才培养

日期:2025-11-24 来源:新华网 浏览量:0

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科技筑基 智启未来”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二场圆桌对话环节,由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编辑商亮主持,以《贯通式培养教学模式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为题,邀请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李晓辉,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新生院院长(兼)吴志军,就各自学校的的育人经验和实践探索情况展开讨论。

  针对在初高中阶段,学校如何识别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熊永昌表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其实是面向天赋较高、具有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孩子。他们常表现为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超常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我驱动力与坚韧性,个别孩子还会出现与年龄不符的独立性或社会敏感性,甚至有些会存在社交能力差异或孤独倾向。初高中是人才培养的黄金时期,如何甄别这些具有创新品质的孩子尤为重要,需要通过系统性、多元化的测评体系来识别,从很早开始就发现、引导和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让他们成长为未来能解决国家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

  针对贯通式培养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熊永昌认为,人才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贯通性、长期性的系统化过程,教育应该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首先,中学的知识学习是阶段式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学习任务,学段之间存在相通性,但也容易出现重复学习或者“断层”。贯通式培养可以促进大中小课程一体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贯通式培养能促进学习能力的连续提升,推动大中小学衔接课程和一体化课程的建设,从中学阶段开始引导学生发展独立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进入大学后形成高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术素养;第三,贯通式培养的系统性供给,融合大中小优质师资力量,打造多样化学习场景,能为人才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专业化的资源供给和共享,比如让中学生接触大学学科的前沿技术和跨学科研究,提前接触创新研究领域、拓宽学术视野,从而更早地确定人生发展目标和未来研究方向。

  谈及如何从各学段设置相应的课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时,熊永昌表示,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潜能、都需要创新素养、都可能成为创新人才。这就需要特色的、与之相呼应的教育资源来支撑,给每一类创新型人才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成长渠道和育人平台。近年来,一零一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2019年成立了英才学院,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建设高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开设拔尖创新课程,实行混龄、跨学段、跨校区、线上线下相结合、项目式学习等灵活学习方式,深度开发学生潜能,使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得到长足发展。

  关于如何构建初、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以便及时调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和方法,熊永昌介绍,北京一零一中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军事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每年持续不断地向合作高校输送优秀毕业生。学校与合作高校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汇集学生在初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业表现、兴趣倾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历等信息,并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及时体现学生动态表现;建立了常态化沟通和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校长、教师、大学教授和行政人员参加联席会议,共同探讨人才培养进展、问题和改进方向。目前,一零一中还牵手国科大、北航等高校,共同推进“国优计划”教育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人才,以强师强教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