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不刷题的吴姥姥:在流量的红海掀起科普的浪潮

日期:2025-03-06 来源: 浏览量:0

(新华网记者 冉晓宁 陈听雨)9月的上海,浓云低垂,赶在台风普拉桑来袭之前,74岁的吴姥姥一大早乘坐地铁来赴新华网的专访之约。

2021年年底,科普IP“不刷题的吴姥姥爆火出圈,至今在全网积累1500w+的粉丝。成为网红,让年逾古稀的吴姥姥退休后的生活更加忙碌。

好像突然间就变红了,事情就多了一点,比如采访多了,有时候我想拒绝,但又想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也是一件好事,毕竟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完成整个社会的科普工作,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吴姥姥笑眯眯地说。

QQ图片20250306160542

不刷题的吴姥姥、同济大学物理学退休教授吴於人

一切都是好奇心使然

物理科普博主不刷题的吴姥姥、同济大学物理学退休教授吴於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吴姥姥。她笑言,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我是吴姥姥进科学大观园,永远对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讲解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道具是羽毛球拍,字纸篓演示散裂中子源,举起扫把讲宇宙射线,讲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时端出了一口大锅……一个个高大上的物理名词和晦涩难懂的科学论证,被吴姥姥和日常生活挂上了钩。

在吴於人看来,科学本身就很有趣,科学既伟大又有用,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科学的道理,应该让大家体会到,应该通过科普传播出去。

2018年科普短视频账号不刷题的吴姥姥创立至今,已发布了600多个妙趣横生的科普视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

大家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什么都好奇,新的、没见过的,哪怕一个没吃过的东西,我也想去吃一下。刚才你们布景打光,我就在想这个灯光是怎样的?折射又会怎样?我就是这样的人,习惯了关注细节。吴於人说。

在吴於人看来,做科普短视频最难的在于如何将物理知识以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实验演示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同时又能保持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做老师几十年形成的个人风格,让吴於人习惯了引导受众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现在做短视频面对的对象比较广泛,必须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去讲解科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我觉得还是通过好奇心来驱动,有情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别人。当我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有感情,就去影响我周围的人,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以前在大学讲课时,我经常特别激动,下课就很累,很多老师都是这样的,将感情倾注在课堂上。现在,吴於人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了青少年身上,家长培养孩子也是一样的,当孩子对一些问题感到好奇时,要跟他一起好奇,把情感投入进去,孩子就觉得很起劲,他就会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小孩子从小就培养好奇心,养成爱琢磨、爱思考的习惯,长大以后什么课程应付不了呢?学习肯定不成问题的。

孩童时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种子就在吴於人心中悄悄萌芽。吴於人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繁忙的工作使他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我父母都很晚回家,父亲经常出差,陪我们的时间不多,但是只要他陪伴我们,不是到公园去玩,就是在家里做游戏,或者一起看动脑筋的书,分析一些问题。

我父亲特别搞笑,爱听相声,星期天只要他在家,早上八点钟全家就会坐在一起听侯宝林的相声节目。回想起来,小时候在家里总是嘻嘻哈哈开心地笑,全家做很多小游戏。比如藏东西找东西、数字游戏、拼拼搭搭等,爸爸妈妈想出的游戏记录了好几个本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们观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喜欢思考、快乐游戏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所以后来我做了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也是延续了习惯。吴於人说。

不刷题,做研究

好的科普作品绝不仅仅是介绍科学知识,更注重科学精神的弘扬和理念方法的传递。吴姥姥不刷题三个字放进IP中,想强调的是作为一名老师自己几十年来提倡的物理学习方法。

“‘这个词,实际上就不是做题的概念,刷题就是一种机械的反应,我觉得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就像机器人一样,对人才的成长是有害处的。我说的不刷题不是不做题,而是要做研究,把研究放在第一位。她说。

然而,学习理科不刷题的理念也遭到过质疑,在吴姥姥看来,这种质疑实际上是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了,这是不对的。数理化的教育一定不能刷题,而要培养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去做题,做题只是学习的环节之一,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学会研究也是涵盖其中的。会做研究的人凭什么考不好?研究的能力提高了,前期学习就已经很学得很透彻了,到考试时当然能轻松对待。

在流量的巨浪中把握方向

专注于物理科普工作已近20余年,退休后更是将全部精力倾注于科普事业,吴於人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我在家里不需要干什么活,挺轻松的,在家里的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都到社会上体现了。吴於人笑言。

老伴儿还曾为吴於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曾用视频教物理,演示实验不刷题,科学姥姥老顽童,宝物藏在马甲里。

吴姥姥就回复打油诗一首:回家马甲有人洗,现成美食可充饥,姥爷承包买汰烧,幸福姥姥笑眯眯。

据《2024抖音自然科学数据报告》数据,过去一年,超过77.3亿人次在抖音点赞自然科学内容。2024年前5月,相关内容投稿量同比增长169%。包括吴於人、人大附中教师李永乐等在内的众多科普创作者,收获了无数粉丝的关注与点赞。

《报告》显示,在抖音平台上,科普创作者的发展也显示出新的亮点: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科学家们也开始走进短视频,深入一线,和网友近距离分享前沿科学。目前已有超过8位两院院士开通了抖音号,超过585万人在抖音追更院士课。

作为科普工作者,吴於人直观地感受到,随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大家对很多事物有了科学的认知和理解,能够更好地去伪存真,科普工作的社会价值是巨大的,希望我们的老百姓都能受到科学的普及。

吴於人倡导全民学物理,她希望让物理科普被大众关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科普的队伍,很多老师实验做得比我好,他们在教学中就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进行课堂讨论,这个现象特别好,物理如果这么教就有趣了。

由于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与一线城市仍具有一定差距,吴於人希望有更多地方、更多人能看到她的科普短视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老师组织学生看看,看完以后还可以给我提问,大家进一步研究,那就更好了,让科普惠及更多人。她说。

与此同时,吴於人还建议不同行业的科普工作者打破零散的局面,强强联合,打造科普联盟,我们大家互相通通气,稍微分分工,把科普工作做好,不光是自己发展起来,还希望更多的未来的接班人加入进来,提高大众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共同的社会责任。

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物理科普视频让吴姥姥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收获了千万量级的粉丝。既然大家关注,说明社会需要科普,我就应该做得更好,我的责任也就更大了。吴於人说。

在吴於人看来,科普可以作为一项个人事业,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希望大家在做科普的时候,把握住大方向,做科普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当然必须谋生,需要通过事业去赚钱,搞好生活才能更好地发展事业,这是必然的。但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还是要做良心的科普事业,如果打着科普的旗号把它作为一个单纯赚钱的手段,是不应该的。她说。

面对巨浪滔天而往往又转瞬即逝的流量红海,很多网红在迷茫中急于兑现红利,对此,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有着自己的冷静与坚持,团队负责人任咪咪表示,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能被短期的利益所左右,为了运营短视频自媒体,商务合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对商务的筛选非常严谨,目前还是比较保守的状态,希望能够健康地发展,在保持严谨性与科学性的前提下,探索出属于科普工作者的市场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