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火箭军专家肖龙旭: 创新以提升战斗力为核心

日期:2018-11-02 来源:中国网 浏览量:0

    中国网(记者:裴希婷)1966年7月1日,第二炮兵正式组建。这标志着战略导弹部队以独立建设的态势正式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从此,这支神秘的部队走进荒原,走进深山,走进人迹罕至的地方,开始了为共和国砺剑铸盾的辉煌岁月。伴随着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一支支导弹劲旅南征北战,一次次亮相惊艳全球。从一张白纸到导弹飞天,从第一个地地导弹营组建到第一个导弹基地归建……为了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中国的导弹事业在秘密中起步前行,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官兵为打赢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作为闻名全军的科研英才,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肖龙旭和团队一次次捧回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项,用铿锵的誓言和拼搏的血汗,汇聚起战略导弹部队建设发展的昂扬力量,擎起大国支撑的钢铁脊梁。

    记者:您是哪一年开始接触战略导弹的呢?

    肖龙旭:应该说是在上大学期间,因为学的就是导弹行业,所以在大学期间专业课中就已经涉及到导弹武器,包括一些主要的战术技术性能也好,作战使用的一些要求也好,已经接触了。

    记者:还记得是哪一年吗?

    肖龙旭:那记得!因为我是1980年上大学的,实际上到了1983年、1984年就基本上经常和导弹武器打交道了。

    记者:当时为什么会想到从事这个行业?

    肖龙旭:应该说当时考学的时候,1980年5月18号咱们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成功,当时这在世界上是非常震撼的一件事情。各大媒体也都非常关注,有很多这方面的报道。当时作为中国人来说,觉得还是很兴奋的一件事情。考学的时候一看,正好有这样的学校招生,写的就是导弹行业,当时就选择了这个学校,选择了这个专业。

    记者:您一直从事的是战略导弹哪个领域的研究呢?

    肖龙旭:一个是导弹总体,第二个就是导弹的制导和控制专业。

    记者:这么算起来,您接触战略导弹的研发也有近40年了。在40年之前,我国战略导弹的技术水平、研发环境以及国际地位是什么样的情况?

    肖龙旭:当时如果说是在80年代以前,那个时候我们应该说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我们有了导弹,有了核武器。从80年代以后,主要解决的是:一个是怎么打得更远,怎么样打得更准,怎么样打得更快。可能是实战化的能力,应该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记者:在您刚接触战略导弹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这种水平跟西方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是不是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肖龙旭:从本身来讲,特别是在导弹武器上,那时候无论是在精度上,在反应高戒备的能力上,反应时间、发射的准备时间,还有一个就是从实战化的程度上,和主要军事大国确实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些年我们从战略核导弹也好,还是常规导弹也好,都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

    记者:由于战略导弹部队的神秘性、特殊性,其实有很多工作是在戈壁深山里保密进行的,有些官兵可能工作了一辈子,别人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那改革开放初期,参与战略导弹研发的官兵是怎么工作的呢?

    肖龙旭: 应该说前期整个导弹武器的研制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科研条件也很有限。因为包括现在大型的计算设备,设计的这些辅助的软件都有,那个时候真的还是几乎都是靠手工来做,而且密级非常高,能接触的人也很少。那时候我们为了做这种设计,基本上白天晚上轮班倒,经常是赶通宵。那时候就在机房里待着,一进去好几天都出不来,就在里面调这些飞行弹道、调这些软件和程序,包括其他的实验也是一样,一旦进入洞库里,经常在里面干几天,一出来怎么感觉人的眼睛都睁不开,好长时间都适应不了外面。因为天天在黑的地方,尽管有灯光,但它和外面的光线完全不一样,出来以后浑身都晕的,脑袋都是晕的。还有其他的实验室,好多的验证、试验、考核都是在戈壁,包括高原,包括我们许多官兵确实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来进行的研制实验考核。这些人应该说为了国家的安全、国家的战略保障、自己付出了很多,做出了很多牺牲。

    记者: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和着铿锵激昂的进行曲,威武雄壮的战略导弹巨阵徐徐驶来。作为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以全新阵容亮相,庄严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从1984年的1个装备方队12枚导弹到1999年的4个装备方队36枚导弹,从2009年5个装备方队108枚导弹到2015年6个装备方队112枚导弹,战略导弹部队的隆隆战车先后4次驶过天安门广场,集中展示了中国的战略打击力量,也浓缩了战略导弹部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壮阔历史。

    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战略导弹部队的神秘面纱才逐渐揭开。1984年国庆35周年第一次接受祖国的检阅,当时我国战略导弹的装备水平和作战力量如何呢?

    肖龙旭:当时我们的导弹主要还是以液体导弹为主。后期才发展到真正的洲际导弹列装部队。那个时候固体导弹已经开始研制,大概是处在这么一个水平。

    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举行的15次天安门大阅兵当中,有四次出现了火箭军的身影。,如果以这四次天安门阅兵为时间节点的话,也请您梳理一下火箭军在装备水平、作战力量和作战能力等军事力量体系的发展变化历程?

    肖龙旭:从火箭军装备体系来看,刚才我提到了应该说原来最初的都是液体导弹。后续的发展,一个是在射程上进一步拓展。目前来讲装备的所有的基本上都是以机动作战,原来是固定阵地作战,现在都是机动作战为一个标志性,都是公路机动随机发射,可以摆脱阵地、摆脱这种依托。从打击精度上,刚才也说了也是由打击面目标向打击点目标,地下半目标来拓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的变化和进步还是非常显著的。

    记者:您能否通俗的形容一下,如果一颗导弹发射的话,它导致的威力有多大呢?

    肖龙旭:核导弹主要起的威慑作用。通俗地讲,咱们可以看一看,原来美国投向日本广岛长崎的导弹,那个时候它的范围很小,基本上都是2万多吨级的当量,基本上一个城市就没有了。现在基本上起码都是几十万吨级到上百万吨级,这么一类比你可以大概知道它的威力。这是核导弹。常规导弹,一般来讲,作为常规导弹来讲,一个是它腿长,它可以打几百公里、上千公里,甚至是几千公里,这个时候它一个特点是快。如果是作为弹道导弹来讲,它的飞行速度一般在十几马赫到二十多个马赫数。它即使打上万公里也只需要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它腿长速度快,这是它的明显的一个优势。

    记者: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个新的军种诞生了。从兵种到军种的变化,从机械化条件下作战训练到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训练,导弹武器装备跨越发展的背后,一大批科研尖兵几十年如一日冲锋在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征途上屡建功勋,成为推动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创新源”。

    记者:您在短短十年时间内取得了40多项科研成果,也屡次获得了国家和军队的科技奖项。您能否分享一下您是怎样一次次地将天方夜谭和不可能变为现实的,它背后的故事?

    肖龙旭:这不是我个人,实际上是团队,我带着团队这么多年大家一块取得了一些点滴的成绩,也不是说谦虚,确实是大家共同来做这件事情。因为一个导弹是很多个专业、很多个学科、很多个人来共同推动它完成的一次次功能、性能和战术技术指标的提升。这是合力、也是多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第一点要说明的。

    第二,这些年来我带团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件事是解决了全方位发射。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射,并不是非要瞄准了转弹,瞄准了以后才能打,不是这个概念。这个技术也是当年我带领团队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二件事,刚才提到了过去是打面目标,如何实现打点目标,如何打得更准。现在进一步采取了多种制导模式的融合,团队在制导模式方面也实现了一步步的跨越。当然我们很多工业部门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设备的研制、实验和攻关。当时我作为牵头,带着团队做精度工程,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么一个情况。第三件事还是主要围绕着新武器的发展,特别是后期发展的这些型号,可以有效地突破敌反导攻势,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记者:在您研发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印象深刻、至今难忘的故事,请给我们讲一讲。

    肖龙旭:那个时候是1987年,当时我在现场,当时是液体弹,需要加入推进剂,加入推进剂后因为管路的泄漏。另外加注的时候,还有一个流量计计数出问题了,最后都加满了还往里加,从上面溢出来了,最后就燃烧了。燃烧了以后火焰非常大,达到有六、七十米高的火焰,弹都烧了。当时赶紧去灭火,灭火之后,这个弹到底能不能打就不知道了。那件事情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时紧急开会,不知道能打还是不能打。当时我听完了说我可以算,我能知道能不能打。他们让我直接向北京指挥部报告。当时北京指挥部是杨桓副司令主持,我说,首长我知道怎么弄,这个可以这么计算,那个可以那么考虑,即使不泄注、不再加注,这个弹应该还能打到目标。他说你这个说的有道理,给你15分钟时间,行还是不行?我说行!整个测计队都配合我,我说数他们就算,我说完了他们就赶紧算,因为当时很紧张的,算了好多步,很多数据都要算,用到的数据有200多组数据。算完了以后我给首长说,首长关注很多东西,问了很多问题,我们都给首长做了回答。因为当时都算出来整个结果了。最后打完了后,效果还特别好,打的特别准。

    刚才我提到的第二件事,全方位发射。这个事一提出来以后,首长说能这样吗,当时很多人说这不可能。但是我一次次给他们解释,同时请专家来把关。专家的层次也很高,当时把很多院士都请来论证说明。最后很多院士,包括梁思礼、陆元九、王永志这些院士他们都参加了,都说你这个就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一个最复杂的问题,这就是最大的科学。

    这个事得到他们的支持以后,当时又申报了专项,一路走下来,最终实验成功了。当时有一些不同意见,怎么还能这么飞?我们怎么能做到?这种概念的人很多,真的要创新必须要突破这些概念。当然我觉得好的是确实得到那些老专家,都给了很多具体的指导和支持。

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肖龙旭谈军队科技创新与提升战斗力的关系。

    记者:当火箭军从兵种变为军种的那一刻,其实也是对战略导弹部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战略导弹部队的科研人员您和您的团队如何牢记使命、发挥才智,践行能打胜仗的核心标准要求的?

    肖龙旭:我们这个团队是很好的团队,也是首届全军的创新群体。这个团队的战斗精神包括科研攻关的能力确实还是比较强的,我们也占据了一些相关的实验室、相关的实验条件。同时我们和相关部门合作也很紧密,科研院所包括工业部门,包括咱们一些大学,共同来研究和交流的很多。一旦有些方面觉得可行的时候。我们通过论证,然后通过深入的做一些分析实验、验证考核,最后一起推动这件事情,推动它向武器方向转化。最终提升装备的能力,还是以提升战斗力为核心。

    特别是刚才提到的在精度这块,我们比较典型的一件事情,我们做精度工程。精度工程是我们感觉这里有潜力,可以这么走,采用这种制导模式可以打到这里,可以打到那里,但具体的制导模式,这种实践你还要有。一个是理论方法上也需要和相关的人,在这方面有特长的研究团队,像清华、北航、哈工大,确实在这些方面也很有研究的一些积累,也有一些这方面的东西。

    另外这些东西我们觉得可行了,那还要具体的产品上,具体的武器设计上还要有工业部门,就像研制单位,航天科技团和科工集团,和他们完成一些对接,完成一些具体化。最终看看如何验证和如何考核,最后定型、列装给部队,是这样一大块。

    从我们团队来讲,一直致力于提高精度这个方向,一块合作来攻关突破,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这是我们连续的几期精度工程最后把它转化到这个精确打击的条件,也是这么走出来的。

    记者:伴随着改革强军的冲锋号角,今天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核心战斗力持续攀升。如今火箭军部队已经实现了作战力量由单一核部队向核常兼备发展,作战样式由固定阵地作战向机动作战发展,作战能力由近中远程向洲际打击拓展的大跨越,信息化条件下战略威慑和防卫作战能力跃上了新台阶。

    记者:作为高科技部队,未来战场上无声搏杀会越来越常见,创新也将会成为战争胜负的新的引擎。未来,战略导弹部队在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方面将会进行哪些探索?

    肖龙旭:创新领域也是永恒的主题,只有创新才能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才能实现性能不断的跨越。从我们本身来讲,我是觉得从导弹武器来讲,创新的概念还是要实现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应该说一个是性能进一步的提升,包括在打击精度、抗干扰,要不断的实现突破,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打击和高效的毁伤。

    这里举个例子,任何创新不是盲目的,还是和你实际中的要求,和你最终追求的战术技术实用性直接相关。举个例子,我们原来要么是固体导弹,固定导弹大部分装在筒子里去,弹射出去以后点火,这个叫做冷发射,弹出去以后才点火。还有一种发射方式是热发射,不在筒子里,弹直接竖着,起初在一个台子上,然后点火,点火以后弹在台子上才慢慢起飞。最后我们能不能采用一种新的模式,既有热发射的好处,也有冷发射的优点,能够把两个统合起来,这样你要考虑怎么才能统合起来,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方案才能解决这种事情,这就需要你有一些相应的设计,论证、分析、计算,最后两边又都觉得这个方向确实比那个好,这个确实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解决了那个问题,这样是最好的一个方案。这个创新实际上是从使用上、从性能上来提高的,来调整。可以走到哪儿打到哪儿,因为我不需要事先建阵地,不需要事先找地方,只要接到命令我停下来,这里可以打,这就是实现随时随地能够发射。当时我们提出这种设计的理念,很多问题需要配合,方方面面大家的配合,设备也要配合。因为它是一个系统,使大家共同围绕一个目标。当时因为还有一些别的,一开始提出别的方法,看起来很费劲。后来我们说能不能换成另外的这种制导模式,可能比那个好用。我能不能考虑到不仅仅是打弹,还要和打仗、和战场结合。人家到底是用什么来干扰,用什么来拦截你,不是打一发弹,而是多发弹,相互之间又如何打。考虑和打仗结合,来提出一些新的设计和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也使得我们的武器更好用,真正能够适应未来的战场环境,真正能够快速的打击,真正能够跨区的远距离的机动作战,这就需要你有很多的技术支撑和很多的方案去论证,也有很多需要相关的单位来合作,共同来破解这些难题。(来源:中国网)


(编辑:颛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