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刘仪伟:幽默,跟读书没关系

日期:2018-11-06 来源:齐鲁网 浏览量:0

    齐鲁网(记者:徐欣)刘仪伟被中国观众所熟悉是从在中央电视台主持《天天饮食》节目开始的,在此后的时间里,作为知名主持人,他主持过闻评述栏目《东方夜谭》、《淑女大学堂》、《超级模特》等节目,以其幽默机智的主持风格,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近年来凭借《爱情呼叫转移》、《命运呼叫转移》系列无厘头电影,跻身于编剧、导演行列。

    读书,未必改变命运

    我不觉得读书能够对命运产生什么样的改变,或者说它有一个必然的关系。我读书是因为我愉悦,就跟我要喝水一样,你说不喝水会改变命运吗?不喝水会死。但是你说它会…你喝什么样的水就会改变你的命运,喝矿泉水你就当官,喝纯净水你就作生意。好像没有这个必然的联系,但是水是我们身体的需要,你会渴望这个东西。

    书也是这样,我会渴望这个内容。我必须要读书,我不管它会不会改变我的命运,我不知道我读完书以后会怎么样,我也不去想会怎么样,我只是想我需要,我闲着我就要读书,我太忙了,我要休息,我读书就是休息。我旅游,我到了一个我陌生的地方,我要感悟这个地方,我也需要带本书,就是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我命运的一部分。

    应该是从五岁开始,我开始读小说,是读《镜花缘》。《镜花缘》是中国传统文学当中很有名的一部书。就是讲…它是一部神怪小说,是讲几个中国人去海外游历的一个过程。在他游历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君子国呀,什么直肠国呀,大耳国呀,就是一种想象,完全我们身边没有的人和物,在他的书里面都有,比方他到君子国讲价格,不像我们这儿,就是这西红柿卖多少钱?我卖两毛。哎呀,你这么好的西红柿才卖两毛,我用三毛买行不行?那不行。你这样讲的话,我只卖一毛八了。是这样的一部书,叫《镜花缘》。“镜中之花”,就是给人的意思(是说)它是编撰的一个东西。这就是我第一部书。

    我从来没有缺过书,我想买的书,我一定能买(到)。从小我们家就有很多书,我想看就随便拿。当别人没有书读的时候,我有。当父母不让读闲书的时候,我也读。我们家从来就没有像别的家庭一样,你要考高中了,不许读课外的书。你要考大学了,不许买。我永远没有一本书是我很遗憾说,“哎呀,那是一本好书,我错过了。”

    我不会去读什么一个电灯泡怎么发光,或者是一个半导体怎么就能够出声,或者是去读什么化学方面的那些东西,我的课外读物全是文学。其实,每一个人工作都跟他的读书经历有关系,哪怕你不从事你学的那个学科,他一定是跟他曾经所获猎的知识是有关系的。我们读了很多书,到底什么样的书和工作有关系,这个很难去界定。但是可以肯定的说,每个人的工作跟他读过的书有关系。

    主持人,可以不读书

    “我不觉得说我因为读过很多书,所以能够做主持人。我只能够说,我做主持人这个行业,很感激我曾经的阅读,这对我个人而言。但并不是说,你没有读过很多书,你就没法做主持人。现在不读书的主持人太多了,而且也有很多人喜欢,他也做得很好。这就说明读书并不是必要的。我做《东方夜谈》,今天采访一个人,我怎么做准备呀?我要去了解一下这个人的经历,最近在拍什么戏,曾经唱过什么歌,这叫资料。但我今天要采访冯小刚,我要去读书吗?我去读一本《中国喜剧研究》?因为他是搞喜剧的,我去读一本《围城》?毫无益处啊。做节目前读书,一点用都没有。有些人不读书一样可以把节目做好,这叫做生活积累。有时候跟文盲聊天,他懂得比你还多,他讲出的那些道理,比你还要丰富。这跟读书一点关系都没有。”

    幽默,跟读书没关系

    许多人说我主持节目很幽默。什么是幽默?幽默就是你把两件不相干的事情,通过你的知识储备,让它们产生了一些冲撞、摩擦,或者说是联系,这就产生了幽默。想要让别人从你的语言当中听到幽默感,你一定要有很丰富的认知内容,不然你没有办法去幽默。看一本书,能够让我获得某些知识。启发绝不是一本书可以给的。一本《论语》也不可能说让你突然间就怎么样,启发是在于“悟”,顿悟是积累。

    人生就跟流水一样,你能够看到一条河,你不能说哪一段是最好的,因为水本身是没有办法去区分段落的。它搁在碗里就是碗的样子,搁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样子。所学的东西和所读的书就像潺潺流水一样,没有办法去区隔。

    感悟世界的能力和方式完全在于你自己。任何书都没有办法给你这样的顿悟,感悟是你自己的事。书是素材,你要从这些素材里面去抽取,形成你的东西。生活也是素材,花花草草全部是素材。今天,从你身边跑过的一条狗,你父亲的一句话,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形成你这种思维方式的一种元素。

    我不认为一本书能够给我启发,所有的启发都在于顿悟。也许我看到一个书的封面,我就顿悟了;也许我读了一辈子的书,我一点启发都没有。

    我不觉得中学生一定要读什么书

    我从事电视行业,从来没有读过什么《电视编辑技巧》;我做演员,也从来没有读过《一个演员的素质》,就是周星驰度过的那本。我也不觉得中学生一定要读什么书,读书完全是个人的事。

    读书不要有那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读书应该是自由的。比如说我要写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那我这个读书是很有压力的,我一定要把鲁迅的小说读完,然后我要读他那个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我还要读他的这篇文章里面所涉猎到的一些典故、一些内容、一些什么内容,我都要去查证。这个读书它一定是有压力的。但是这就不叫读书了,这叫治学。我要去研究一个事,我要发表论文,我要研究一种新药,我也要去做。这叫治学,做研究。

    比如,今天正在读一本梁羽生的小说,叫《云海玉弓缘》。我要把它改成电视剧,所以我要读。因为那是功能性的,因为我要去改编它,我当然读法不一样。做改编是技术。你读二十遍,你没有这个技术你也做不了。我有这个技术,我读一遍就可以,所以它没有什么程度的问题,它只是一个工作。然后其实剧本就是你另外在创作,是二度创作,所以跟读多少遍这个没有什么关系。我必须要搞清楚它里面的一些人物的关系,它哪些人物是还可以修正的再完善一点、更符合现代人的一些观点,哪些是不能动的,哪些是你想改变就不能改,他必须在那儿,这个电视才好看。

    一个是工作,一个是阅读,这完全是两回事,很多人把它混为一谈,但是读书真的不是工作。读书也许会对你的工作带来一些益处,这个益处就叫做潜移默化。

    好书太多,我没办法说喜欢哪一本

    我特别喜欢的书太多了,你从古到今数下来,从一开始我们要读《春秋》,读《史记》,对不对?《春秋》就很多种了,然后《论语》、《庄子》、《荀子》、《列子》、唐宋八大家,太多了。我没有办法说我喜欢哪一本,好书太多,真的没有办法去做一个取舍。任何一个时期的书你拿过来往这儿一搁,它都有读不完的内容。你只很时间少而已。

    我们青年时期的计划都是教委给我们计划好的。初一就读初一的书,初二就读初二的书,你有本事你就跳个级,你跳了,那就读初三的书。你不愿意这么读,但是不可以,它到目前为止还是这样,丝毫没有改变。它是对是错,是有益还是有害,很多人在论证,但现在没有答案。

    我的读书习惯就是随时可以阅读。读书是我的事,我跟别人没关系。(来源:齐鲁网)


(编辑:颛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