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兴学育才 治水兴邦

日期:2025-10-20 来源:新华网 浏览量:0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近日,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围绕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话题,系统阐述了学校的创新举措与思考。他表示,作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河海大学今年迎来建校110周年,学校将在传承“兴学育才、治水兴邦”使命担当的过程中,积极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打造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问题:在推动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方面,学校从哪些方面持续下功夫?

郑金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更好推动教育家精神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将其本质内涵贯穿到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学校紧扣“水”特色,从三个方面持续下功夫,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

一是以水育人,构筑大思政课堂主战线。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施“行走的思政课”专项计划,推进治水实践、思政课教学与弘扬教育家精神贯通融合,构建思政育人新范式。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于10月12日在河海大学举行。这堂大思政课,用一个个现实场景触摸潺潺水脉,用一个个奋斗故事串联家国记忆,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在共情共鸣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触动感动中锤炼过硬本领。同时,用好水利工程、社会实践、红色资源中的社会大课堂,充分挖掘学校“红帽子大学”的丰富资源及河海名师“思政元素”,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以水为媒,建设水科学研究大平台。学校聚焦国家“江河战略”,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生态保护治理等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以战略科学家为引领,依托水利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平台建设,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全过程,服务支撑水利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校获批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批纳入新序列管理;新增共建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积极申报“两重”“两新”项目,通过与三峡集团、华能集团的深度合作,建设水风光储多能互补并网运行试验平台、高坝深隧隐蔽损伤智能检测与修复试验平台等4个亿级科教实验平台,建成国内首个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水下振动台和国内最大的风浪流近海实验港池,系统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

三是以水为脉,推动科教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学校锚定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白鹤滩水电站、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等建设需求,创新“校内培养+基地培养”“知识构建+工程实践”“校内导师+基地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投身国家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领域,提升高水平人才培养实效。当前,学校与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中国电建各大设计院等单位共建150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1年至今,已派出近1.4万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赴一线顶岗实践;先后与三峡集团共建“三峡书院”,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打造“水利卓越班”品牌,重构“智能+制造+水”课程体系,形成专业交叉融合、项目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新范式,真正培养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交叉复合型人才。

问题: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广泛影响。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学校主要推出了哪些举措?

郑金海: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时代浪潮中,河海大学坚持问题导向,主动顺应新技术发展趋势,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全面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一是打造智慧教育教学新生态。学校出台《河海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方案(2025-2027年)》,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落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生态全面转型升级;通过打造“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体系、教发体系、教育体系、管理体系”,实现“1”个模式、“7”大体系、“N”个创新应用场景的“1+7+N”建设目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打造行业特色高校AI+人才培养新高地。

二是建设“AI+”教学资源体系。建设集成AI教学功能、专业课程图谱、数字教材以及省通识课程联盟资源的智慧教学中心,采用大模型、引擎层、应用层三层架构,精准赋能教学场景,为师生提供高效、个性化的“教·学”体验。建设智慧课程233门,打造“师-生-机”三元深度交互的智慧教学新范式。牵头组织编著水利部智慧水利专业重点教材,建设固本润心、形态智慧的领先教材体系。

三是构建“AI+”教师发展体系。学校编制专业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提升计划,构建“基础知识与技术-教学应用与融合-知识生产与创新”三阶段进阶式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强化人工智能教学实践,通过校院协同开展工作坊式实操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开展教师人工智能教研教改系列活动,评选优秀数字教育示范案例,并建设校级“AI教学案例库”。

问题: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是重要环节,学校有哪些经验举措,以更好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

郑金海: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和牵引作用,着力打通政策壁垒,系统推进人才“引-育-评-考”全链条改革,近三年新增国家级人才超存量人才70%。

一是以一揽子政策“筑好巢”。学校专门设立人才专项基金,针对不同层次人才推出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引进和激励待遇;尤其是对青年人才入职前三年实行绩效兜底政策,加大对青年人才职业早期科研支持力度。建立“直接认定+特别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体系,畅通优秀青年人才引留绿色通道,灵活实施长周期聘用机制,全方位支撑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形成“引育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发展效应,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集聚度。

二是以一体化培养“引好凤”。持续凝练学科特色、优化学科方向,围绕学科建设发展需求科学核定师资的规模和结构,一体推进“学科-平台-团队-人才”协同建设。发挥优势学科和高端科研平台对优秀人才的集聚作用,完善“团队主聘”引才机制,靶向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完善“青年教授”“大禹学者”选育机制,与国家、省部级人才计划有机衔接,系统构建“前瞻储备、精准培育、长效赋能”的青年人才发展生态体系。

三是以多元化评价“护好航”。持续完善岗位聘用机制,聚焦岗位主责主业,强化聘期聘用及考核,推行竞争上岗,形成能进能出聘用格局;优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修订出台评聘办法,健全岗位分类体系,精简、优化岗位任务指标,引导激励各类人才各展其能、各尽其才。改革绩效分配激励机制,单独设置教学、科研绩效单元,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发挥优绩优酬导向作用,全面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在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中,河海大学将继续厚植学校百十年来“江河安澜”的济世情怀,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一位河海教师的精神底色,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贡献河海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