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一屋一策”推进既有建筑改造

日期:2025-09-09 来源: 浏览量:0

1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砖窑里园区前身是北京新都砖瓦总厂,改造后成为一座文化艺术综合体。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期发布,明确了8项主要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

当前,我国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有着丰富内涵。既有建筑改造不仅将筑牢建筑安全底线,严守建筑保护红线,也将提升建筑品质,让既有建筑更加绿色舒适宜居,为经济增长提供空间载体,有利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

老建筑焕发新面貌

既有建筑改造能够夯实城市安全底线。《意见》要求,稳妥推进危险住房改造,加快拆除改造D级危险住房,通过加固、改建、重建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实施国有土地上C级危险住房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非成套住房改造。分类分批对存在抗震安全隐患且具备加固价值的城镇房屋进行抗震加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愷认为,既有建筑改造应遵循分级、分类、分批原则,而不是“一刀切”的大拆大建。该拆的要及时拆,该改的也要及时改,“一屋一策”,对症施策,注意轻重缓急。以危房评估鉴定为先导,以分类施策为方法,以先拆危、后加固、再改造为顺序,持续、渐进推进老旧危房更新工作。

既有建筑改造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意见》要求,严禁以危险住房名义违法违规拆除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文物、历史建筑。崔愷认为,尽管不少历史建筑从安全评估上已是D级危房,但不能简单拆除和改建,需进行更专业的维护修缮,要保证历史信息的原真性和文化价值,不能拆古仿古。老房、老墙、老结构、老材料等,尽量原地保护或就地利用,让更新后的建筑街区中仍能看到时间的痕迹,让历史文化在城市更新中得以延续。

各地推进既有建筑改造,让老建筑迎来新面貌。例如,贵州省贵阳市秉持“尊重原有肌理、彰显功能特色”的理念,对新华印刷厂老厂房进行改造提升,保留部分厂房结构、传统印刷设备等标志性元素,打造梧桐大道、城市展厅、自习室等系列开敞空间,新增餐饮、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日常消费等多业态商户,在历史印记、工业遗存中融入新功能、新空间、新环境。

推动城市业态升级

既有建筑改造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意见》要求,加强老旧厂房、低效楼宇、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改造利用,推动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副研究员王彬武表示,根据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全国城镇房屋4738.8万栋、662亿平方米。据测算,每年约有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盘活存量低效的楼宇、商业设施等能够更好吸引社会资本,为城市提供更多创新创业、时尚购物、休闲娱乐等空间。

既有建筑改造能够成为带动周边经济、产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例如,在北京市怀柔区金隅兴发老厂房改造科研楼项目中,设计者尊重原水泥厂工业建筑风貌,打造绿色低碳智慧科技园区,实现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将约107公顷的矿区打造为集交流展示、文化创意、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怀柔科学城后花园,带动怀柔科学城及周边区域经济、产业、科技发展。

广西桂林市糖舍酒店所在地曾是建于1969年的桂林市阳朔县国营糖厂,按照“能保则保、能用则用”的原则实施全面更新,坚持精雕细琢,修旧如旧,通过老建筑活化利用与特色IP打造,焕发老建筑活力,实现了从工业遗迹到现代酒店的成功转变,推动当地旅游业提质升级。

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既有建筑改造要建立健全实施机制,不仅要解决好钱从哪儿来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后续运营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崔愷认为,城市更新工作条件复杂、协调方面众多、项目细碎、边界不确定,必须先调查研究找问题,后对症下药“一屋一策”,设计者在施工中要根据变化作出相应调整,甚至在竣工后,也要结合运营做好配合和管理工作。

一些既有建筑改造利用项目积极探索新的实施机制。上海市静安区锦沧文华广场前身是建于1900年的沧州饭店,1990年在沧州饭店原址上,建成锦沧文华大酒店,是静安区南京西路上一座重要地标。几年前启动改造,经过原建筑功能调整、整体结构置换改造等,升级改造为集办公、时尚购物、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海派灵感生活目的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积极探索新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营方案,通过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措施,提升整体运营效益,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

过去,深圳市妇儿大厦装修及管网设备老旧、部分楼层闲置已久、设施损坏,大楼业态布局不合理。当地创新管理体系和实施路径,采用PPP模式对妇儿大厦进行改造。改造项目通过融合公共服务与商业运营,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能、整体形象和使用功能,盘活了资产。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进行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当地引入多家企业参与建设,通过“政府少量补助+自主投资”的形式,整体提升湄洲岛风貌,带动旅游业发展。改造后,湄洲岛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建筑能效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生活体验更丰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说,将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引导经营主体参与,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共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切实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