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调法治网(吴元利)宁波市余姚的大岚镇,于我而言,曾是一个只闻其名、未踏其土的地方。它藏在何方,是群山环抱,还是平畴沃野?我时常想象。直到今年,来自余姚四明山镇的张银彩大姐几次提起,要带我们去那里走走——她有师兄和表哥在彼处,这份邀约,便成了我心中一份温暖的期待。
月初,期待终成行。我们五人结伴,由同是四明山镇人、拥有三十多年驾龄的唐建江老师驾车。车技娴熟的他,穿行山路自是从容。车子驶出海曙区,经过石碶、古林、鄞江,待到章水镇的细岭村境内,景象便大不相同了。崇山峻岭,人迹渐稀。沿着细夹线公路蜿蜒而上,翻越梅岭等几道陡峭的盘山路,近两小时后,终于抵达了海拔694米的余姚大岚镇上马岗。
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马岗,这四明山腹地的一处山巅,因遍植樱花与红枫而闻名,素有“浙江无量岗”之美誉,是游人争相打卡的胜地。我们到时,红枫方染些许紫红。立于岗上,仿佛与天幕仅咫尺之遥,环视四周,群山皆在脚下俯首。
上马岗旁的上马村,静谧地卧于群山之间。村里约有240位居民,历史底蕴深厚。村名源于唐末浙东的农民起义,村中散落着许多石砌的老屋,配以高耸的烽火墙,尽显浙东传统民居的特色。一棵五百多年的银杏树守护着村庄,每年四月,村东村南十里樱花绚烂;待到十一月,便是漫山红枫尽染,自然与人文在此和谐相融。
在村头,我们遇见了下乡的流动菜摊。在村里,我们看到了小西瓜般硕大的番薯,见识了摊晒于地的、由番薯制成的“山粉”,更听见了村民在自家车旁吆喝售卖雪白的番薯面。这番薯面要价五十元一斤,村民说,光是番薯、柴火等成本就已接近四十元,辛苦一场,不过赚个十元左右的辛苦钱。
午饭是在村里马师傅家吃的。满桌的鱼肉和自家种植的无公害蔬菜,透着山野的淳朴与丰盛。主人夫妇与同行的张姐夫妇是三十多年的挚友,情谊深厚,张姐夫妇恭敬地称他们为“师兄”、“嫂子”。这顿在农家灶台边享用的饭菜,其间的亲切与雅趣,远胜于寻常的农家乐餐馆。
饭后,马师傅夫妇热情地带我们去自家的柿林采摘,临行还硬塞给我们许多柿子和芋艿。这高山上的芋艿,口感软糯、香甜细腻,确是难得的食材。
返程宁波时,我们顺道去了大岚镇政府所在的丁家畈村。一路山青水秀,美景令人应接不暇。“至诚于心,服务于行”——镇政府的便民服务举措实实在在,“最美大岚”的名声,确有其来由。
张姐提议:“拐一下去柿林村看看吧。”
在村口,我们找到了张姐表哥家——老沈的茶宿。这处居所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宛如天然氧吧,让人瞬间忘却都市的喧嚣。透过宽敞的落地窗,绝美的山野景色一览无余;天台上,想必能尽享日出日落、星空晚霞。当家的沈主理特意从余姚市区赶回招待我们,捧出的主打特产,便是当地有名的“吊红”柿子。
柿林村,位于余姚著名的“丹山赤水”景区内。青石台阶,古意盎然。村中有一棵六百余年的古柿树,村内村外、周遭山岙里,柿树成林,“吊红”柿子便是这里的名片,村名也由此而来。成熟的“吊红”色泽鲜红,犹如一盏盏小灯笼,挂满枝头,点缀出一片绚烂的灯笼世界。此时正值晒秋时节,旅游打卡正当其盛!
从柿林村到蜻蜓岗,沿途皆是柿子的红艳,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售卖柿子的摊位,沿着山路,一路向南、向上延伸,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