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假离婚、实逃债”?虚假诉讼如何击破

日期:2025-11-11 来源:法治网 浏览量:0

根据法律规定,夫妻离婚时,对共同财产怎么分配可以自由约定,但不能损害其他人利益。但法官在办案中却发现,个别当事人到法院起诉离婚,不是真的想离婚,而是“假离婚、实逃债”的虚假诉讼。

“当事人想通过法院的司法裁判,把夫妻共同财产转移到一方名下,来逃避债务,这将损害案外债权人的利益。”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处处长陆诚说,以往,这类虚假诉讼法官很难辨别。

如何建立一道虚假诉讼防火墙?陆诚说,现在,法官能在办案时收到预警信息,同时,案件也进入全方位、全周期“质检”流水线。这是自2023年以来,上海法院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中的一个具体应用。

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上海法院见闻”采访团来到上海高院,《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数字法院建设的“上海实践”。

陆诚介绍了防范“假离婚、实逃债”虚假诉讼数字模型研发的过程。法官发现问题后,通过梳理业务规则、自主数字建模,运用数字模型对全市法院案件进行大数据筛查、碰撞、比对,排查可能存在“假离婚、实逃债”的案件线索,自动生成线索清单。将模型生成的清单发送全市法院进行人工核验,并根据反馈结果优化规则。达到一定精准度后,该评查模型正式向全市法院推广,对全市已结案件在线评查。

“您正在审理的案件,被告近期涉及离婚类纠纷,可能存在债务承担影响债务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建议您及时了解被告婚姻状况,妥善处理债务承担。”

经充分论证,把该应用场景的评查模型转为预警模型嵌入办案系统,如出现符合该业务规则的在办案件,系统会适时向办案法官推送此类预警信息,实现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警”的转变。

目前,“假离婚、实逃债”应用场景已经推送预警提示1708次,法官反馈有帮助率达83%。

陆诚说,上海法院以数字法院建设为契机,将原先一个个针对不同领域的虚假诉讼场景,整合为“防范惩治虚假诉讼规范应用场景矩阵”,实现对典型虚假诉讼行为的系统化识别与预警,直击虚假诉讼“隐秘的角落”。

记者了解到,上海法院发动广大一线法官,研发一系列审判场景模型,通过司法大数据分析、比对、碰撞,既自动提醒法官“不出错”,又智能辅助法官更高效审理。

陆诚举例介绍说,法官在办案中发现,部分金融机构在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借款时,往往以服务费、咨询费、管理费等为名,超过法定标准变相收取高额利息。上海法院研发了相关应用场景,对裁判文书中含有“财务”“顾问费”等可能为“变相利息”的表述进行自动检索,并提示法官,防止判决支持不合理的费用,增加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上海法院已经研发司法审判数字模型应用场景1800余个,嵌入系统800余个,累计推送提示信息150万余条,覆盖全市法院92%的法官,法官反馈对案件办理有帮助率超过90%。

对内辅助法官办案、全程监督预警,对外方便公众诉讼、参与社会治理,数字法院建设助力上海法院审判工作迈向现代化。

陆诚介绍说,目前,上海数字法院已形成“数助办案、数助监督、数助便民、数助治理和数助政务”五大核心板块——

“数助办案”板块以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为主干,把裁判指引、信息协同、文书规范等应用场景嵌入办案系统,覆盖立案、审判、执行各方面,为法官办案提供全过程的智能支撑。

“数助监督”板块是全方位、全周期的案件“质检”流水线。通过大数据评查模型的构建,对案件常态化、不停歇地滚动评查,帮助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隐藏在案件中的质量瑕疵、诉讼拖延、程序不规范、司法廉洁隐患等问题。

“数助便民”板块打造了一站式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提供40项自助式、个性化、定制化、伴随式的服务,包括菜单式诉讼信息主动推送、证明信息出具和诉讼文书辅助生成等。

“数助治理”板块通过深挖司法大数据价值,加强与相关部门、机构数据协同共享,推动司法职能从“抓末端、治已病”向“抓前端、治未病”延伸。截至目前,已形成“数助治理”报告40余份。依托市大数据中心,开通司法大数据推送和查询通道,将案件中发现的涉诉主体偷逃税、医保基金追偿、密切接触未成年人从业禁止等34项司法公共数据,与有关主管部门共享,助力社会治理精准化。

“数助政务”板块围绕辅助决策、线上办事、提示预警、工作展示等功能,以数字化手段重塑司法政务管理方式。

陆诚说,下一步,上海法院将在最高法指导下,持续完善数字法院建设体系,推动数字技术智能运用,积极融入全国法院“一张网”,为全国数字法院建设和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