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人形机器人加速“拟人化” 商用前景可期

日期:2025-03-25 来源: 浏览量:0


20250324e7e2eb94606c4a78815da76671a447bf_20250324df9c684a5cd34688bbbfba2893114f5a 

图为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现场拍摄的人形机器人。 记者 李博 摄

  “更像人的机器人来了。最近一段时间,会骑自行车、做早餐、演绎功夫的人形机器人不断涌现,引发更多关注。业界认为,随着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前景可期,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新的智能终端。

  “更像人的机器人

  亲和的柔性皮肤、毫秒级的交互反应、灵巧手丝滑操作、直膝行走、通过视觉理解和认知世界、多机协同作业……人形机器人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化。

  311日,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发布了一则新机器人灵犀X2的视频,不仅能走、能跑、能转、能跳、能使用滑板车、平衡车及自行车,还能与人对话。

  同一天,越疆科技推出了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能自主完成做早餐,倒牛奶、水果摆盘、烤面包、烤培根、早餐摆盘等动作,整个过程中机器人的手臂和手指就像人手一样灵活自如。

  此前,宇树科技发布了一则宇树G1机器人流畅地完成挥拳、旋踢、转身等高难度武打动作并保持平衡的视频。深圳众擎科技也宣布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

  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入了以技术驱动为主,产业、政策共同助力的加速发展阶段。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表示,在具身智能的大背景下,尤其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让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更上一层楼:轻量化的多模态大模型提升了机器人的感知力,从而增强了机器人自主学习、决策规划的能力;同时,大模型与机器人的动作、行为交互训练相结合,也提升了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泛化能力。

  商用场景加速落地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进现实生活。在应用场景端,国内多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已在汽车产线、物流企业以及3C数码制造等场景开展训练,有的已经应用于工业、井下作业、服务业等领域,商用场景加速落地。

  近日,优必选在极氪汽车的5G智慧工厂开展了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优必选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其生产的Walker S1机器人目前已与比亚迪、吉利、富士康等多家企业开展实训和测试工作。

  灵宝CASBOT也在工业制造、井下能源和商业服务等多个领域积累了众多合作伙伴,以探索机器人的新应用边界。北京银河通用的GALBOT G1机器人在无人药店和商超中实现了商品拣选和递送。乐聚的夸父系列机器人则开始进入学校和科研机构,用于教学和实验。

  随着机器人产业潮起,近期入局者明显增多,华为、字节、比亚迪、小米、广汽、蚂蚁等大厂均已加码具身智能赛道。

  此外,在互动平台上,多家上市公司表示,已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例如,弘信电子正独家为小米铁蛋机器人提供全套电路板解决方案;唐源电气已掌握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系列机器人产品矩阵;联诚精密已向国内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批量供应相关零件产品;雅创电子成立Robot事业部,为拓展人形机器人领域做好布局;为促进机器人相关业务的发展,瑞鹄模具专门成立了芜湖瑞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上海证券认为,DeepSeek等人工智能公司的涌现推动了通用机器人大模型的发展,助力人形机器人实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已是国内外确定性较高的应用趋势,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期。

  开源证券也表示,数据训练(车厂、专用训练场)、矿山、危化、电力、消防等会成为人形机器人优先落地场景,并有望在后续政策支持中深度受益。

  随着人形机器人商用场景不断丰富,人和机器人应该如何分工协作成为业界热点。机器人可以更多地承担简单重复劳动和危险性高的工作,在医疗等需要复杂技能的场景中辅助人类,在商业和家庭场景中服务人类,而人类则可以更多专注于需要创造力、情感投入和复杂决策的任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系统实验室高级工程师王尧认为。

  政策加码预期增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业界认为,具身智能是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而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的高阶形态,也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未来,人形机器人在顶层设计中的定位愈发关键。

  万联证券的研报称,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产业,意味着接下来将有更多的资金和政策资源向这些领域倾斜,包括税收优惠、研发补贴、产业基金等,这有助于减少产业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加速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一些地方也在加紧出台各种政策,以推进具身智能应用场景落地。

  33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发布《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新增培育营收超10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10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北京市发改委等四部门近日也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

  此外,广东、山东、四川、河南、山西、重庆等多地已明确将具身智能列为2025年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业内认为,地方政府积极出台具身智能产业规划,有望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仍有诸多瓶颈待破解。

  王尧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还无法实现大部分的非结构化任务,完成任务的泛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距离真正进入工业、服务业的诸多应用场景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具备实用功能、全尺寸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价格还普遍较高,还需不断控制成本。此外,从安全伦理的角度来讲,人形机器人在居家照顾等开放性场景的应用还需要经过严密的论证,确保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并符合伦理道德的相关要求。

  “人形机器人厂商都把量产提上日程,除了技术、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及成本相关问题之外,商用落地场景的选择也是重要挑战。李君兰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落地在教育科研、文娱展示等场景,如果量产只是为用而用,难以为客户带来实际的业务运营成效,达不到规模化应用效益,那么对人形机器人进一步发展而言,将带来不利影响。(记者 李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