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赵宝龙:归零再出发

日期:2025-09-30 来源:法治网 浏览量:0

在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常务副主任赵宝龙的职业生涯里,始终镌刻着突破的印记。他曾任国企法律顾问,埋头深研企业法务的内在逻辑;而后又披上法袍,以法官视角洞察司法实践。正当周围人以为他将循着这条既定的职业道路稳步前行时,他却又作出一个大胆决定——辞职“下海”,成为一名直面市场风浪的律师。

赵宝龙的每一次职业转换,都是对诉讼领域法律服务的重新思考。那些经他之手成功扭转结局的疑难复杂诉讼案件,不仅是他专业能力的体现,更藏着一位法律人对“怎样的诉讼律师才是优秀的诉讼律师”这一命题的探索实践。当国企法务、法官、律师的多重身份在他身上交织沉淀,我们得以看到,一位法律人如何不断打破边界,为重大疑难复杂的诉讼法律服务拓展新的可能。

1

▲赵宝龙 (宋逗/摄)

“做一名接受市场检验的律师”

“早前我在地方电力国企担任法务时,企业涉及的诉讼业务不少,可我提出的法律意见经常不被法官采信。那时我就在想,法官究竟基于怎样的逻辑作出判断?”这份探究欲让赵宝龙在2010年参加并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法官助理。

在大众认知中,法官手握司法裁判权,能定分止争,维护公平正义。“因此,刚入职时,我觉得这是一个能让我干到退休的职业。”但在日复一日的案件审理中,赵宝龙逐渐发现,许多案件的争议焦点其实十分清晰,如果律师把工作做得更细致周全,就能为当事人提供更大助力。

随着法律服务领域迎来人才需求爆发期,律师的舞台不断扩大。彼时,赵宝龙已经38岁。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机遇:“我想做一名接受市场检验的律师。”

辞职前三个月,“案源”成了他最大的心病。“会有哪些人愿意请我做律师?我翻遍微信好友列表,一遍遍琢磨,竟找不到一个潜在客户。”那段时间,他陷入极度焦虑。

经过三个月的辗转反侧,2013年的最后一天,赵宝龙终于向法院递交了辞职报告。他成为当地法检系统首位辞职的公务员,激起不小波澜。朋友们打趣称他是“把帽子扔过墙的人”——先把“帽子”扔到墙那头,再自己翻过墙去捡,没有回头路。

从手握裁判权的法官,到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律师,身份的转换是否会带来心理落差?赵宝龙坦言,调整心态花了挺长时间。“刚开始,法官的职业惯性还在,总觉得自己的观点权威不容置疑。但我之后清醒地认识到,我已经是一名提供法律帮助的服务者,我的判断不再是裁决,只是供客户参考的建议。”

他记得自己接到的第一单业务,仅仅是代写一份交通事故起诉状。曾身为法官的他,处理这样的基础事务会否觉得“大材小用”?对于记者的提问,赵宝龙却坦言,那是执业这么多年让他最开心的业务。代写起诉状收到的600元,让他获得了面对市场的信心。后来即便收费在百万元级别也没有那种最初获得市场认可的雀跃。

从撰写基础法律文书做起,赵宝龙慢慢接手了一些小案子。尽管收费很低,他却倍加珍惜,“能让自己忙碌起来就很好”。

筹备每个案件时,他始终聚焦两个核心问题:从法律层面,案件应得到怎样的评价?从证据层面,如何用证据还原事实,让客观真相与法律评价形成呼应?“不少律师执着于‘帮客户赢’,而我习惯站在中立视角审视事件本身,推敲当事人陈述和证据的真实性。”他解释道,“只有我们呈现的观点扎实、证据链真实可信,才能真正为当事人争取到有利局面。”

好律师“用阳谋,走大道”

做律师三年后,2017年,赵宝龙迎来了职业生涯中一个重大挑战——一起错综复杂、标的额达5000余万元的建设工程纠纷案。客户一审败诉,二审时仍选用了此前聘请的知名律师。二审庭审接近尾声时,由于法官原因,庭审被中断,改期重新开庭。

案件标的关乎企业存亡,由于庭审效果未达预期,客户满心忧虑,当即决定更换律师,指定由赵宝龙接手。而此时距离再次开庭只有短短15天。

当赵宝龙去二审法院阅卷时,主审法官直言“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但他已然接手,只能前进,无法后退。

15天后,二审复庭。赵宝龙在发言时,指出了该案审理程序上此前无人察觉的一个瑕疵,让全场震动。“这个瑕疵虽不足以直接扭转案件走向,但涉及法院的审理程序。当时,法庭里的目光都聚集到我身上,我后续提出的观点开始被法庭重视。”

由于接手时已是法庭最后辩论阶段,举证质证环节已结束,他已经没有提交新证据的权利。为弥补这一短板,他在书面代理词中创新地以添加“附件”形式,为每个核心观点配上足以支撑的证据材料。“足足加了10多个附件,也算变相完成了庭审举证。”

最终,该案成功发回重审,赵宝龙也终于获得充足的时间研究案件细节。重审的结果迎来逆转,原本被判赔付5000余万元的客户,最终无需赔付分文。

赵宝龙始终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严苛的要求。他经手的每起案件,基础材料都梳理得扎实详尽。开庭时,他总会拖着装满文件的箱子,里面不仅有给法官的诉讼材料,还有为对方当事人和律师准备的全套副本。“我始终觉得,律师赢得诉讼争议应当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靠的是专业,而非阴谋诡计,更不能依赖信息差取胜。”他解释道,“这样做既能提升庭审效率,也能通过坦荡的姿态展现自己对案件的把握,久而久之积累起自己的职业声誉。”

这个态度也收获了正向反馈。他开始收到对方律师寄送的诉讼材料。这种有效交互,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做法。

“来上海因为心有不甘”

2020年,赵宝龙的人生轨迹再度转向。彼时,他在内蒙古包头当地律师界已声名鹊起,却选择突破自我,奔赴上海。

“选择去上海,说到底是心有不甘。”他坦言,在办理重大疑难案件时,清晰感觉到自己与北京、上海律师在案件精细化处理上的差距。“这些差距不仅左右着案件走向,也关乎我所追求的公平正义。”

2020年,赵宝龙孤身一人来到上海,他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将团队一同带来。“当飞机掠过上海上空时,我心里仍在打鼓,自己真的能在这座城市扎根吗?”

初到上海一家本地律所,周围同事都说着他听不懂的上海话,他一度成了“坐冷板凳”的人。不少同事不解地问他:“你年纪不小了,又是个北方人,何苦非要来上海闯?”更让他焦虑的是,往日里忙碌的手机不再响起,内心的恐慌开始蔓延。

直到一个月后,日后成为固定搭档的康欣律师与他开始了第一次合作,一切发生了转折。该案的办理效果远超预期,客户十分满意。“这个案子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我发现,即便听不懂上海话,自己过往积累的工作经验在上海依然有价值。信心又重新建立起来。”

这些年,赵宝龙代理了大量重大疑难复杂的诉讼案件,尤其擅长处理刑民行交叉案件。“我对我们团队化解纠纷的总结就是:客户问题法律化,法律问题程序化,我们成功办理过再审改判无罪、一审无罪的案子,也代理过驳回对方2.4亿元诉讼请求的、打破对方为了商业争夺启动的系列诉讼,还有创新诉讼思路,夺回148套房屋等大量破局的案件。”每一份成绩单,都印证着他当年“归零再出发”的勇气。

赵宝龙曾办理过一起复杂跨境借贷案:历时5年的拉锯战,经历了6轮审判,并对应市值两亿多元的上海豪宅抵押担保。客户向出借方借款1500万美元,但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欠款,被出借方起诉。客户对所有借款合同及收到款项的事实均无异议。当他找到赵宝龙时,已不抱太大希望,只盼着能在利息上减少些损失。但赵宝龙发现,该案的特殊之处,在于借款采用了“约定给付”方式。

出借方把1500万美元从自己100%控股的国外公司出借到香港一家公司,用于这家公司经营。持股的香港公司国内母公司分两笔向被告完成了1亿元人民币的交付。“借贷流程看似严丝合缝,但梳理法律关系,会发现资金流向存在断点。香港公司收到的1500万美元并没有流向国内,这种约定给付方式是在规避国家外汇管制,不具有合法性。”赵宝龙解释道。

该案历经各级法院审理,最终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再审裁定,驳回对方全部诉讼请求,出借方败诉。这样的结果,不仅出乎出借方意料,连客户自己也未料到。

对此,赵宝龙感触颇深:“借贷双方在实施经营行为时,常常认为只要是双方合意、彼此认可,行为就具备了安全性。但就这个案件而言,即便双方都觉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合情合理,一旦该行为触碰了法律红线,就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他认为,这是民营企业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决策时更多考量商业利益,而忽略潜在的法律风险。

“研究起死回生的救场方案”

某地产开发公司的一名小股东私刻公司公章,并买通网签平台工作人员,将该企业名下148套房产非法网签给一家钢材企业的老板,抵偿其个人债务。随后小股东出逃境外,一去不返。对上述非法行为毫不知情的钢材企业老板作为担保人,为小股东的巨额借款提供担保。债务到期未还,他成为被告,继而成为被执行人,名下的148套房屋的网签合同作为责任财产被执行法院查封,进入司法执行程序。

这时,这家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板认为“理”在自己一边,向执行法院递交执行异议申请,要求法院停止执行。法院驳回了申请,并告知他可在15日内提起诉讼。然而,他认为根源在于小股东做局。于是把精力用在了刑事报案上,错过了诉讼时效。由于小股东出逃境外,刑事案件进展缓慢。一晃4年过去了,法院的执行程序仍在继续,148套房屋即将被司法拍卖。

能够阻止执行的唯有法律规定的“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但这位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板辗转咨询了多位律师,均被告知超期后无法启动该程序。直至他找到赵宝龙,事情出现转机。

经过深入剖析,赵宝龙团队精准锁定了未经法定查封即拍卖、未经物权人书面许可即实施执行的两处执行违法情形,同时成功找到行为异议程序与案外人异议程序之间的转换节点。据此,救场方案得以明确:先以执行行为违法为由启动行为异议程序,待异议审查程序终结后,依法导入案外人异议的诉讼程序。

最终,历经一审、二审全部胜诉,地产公司老板148套房产全部失而复得。赵宝龙认为,对于企业而言,法律是必须恪守的规则。所有企业都应心怀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启动任何项目或流程前,不仅要预判其可能的发展走向,更要提前规划应对各类变化的预案。

不想被“挂”在法庭上

某位客户斥资一亿元购置了一栋楼宇,原本计划办好产权证后租给银行收取租金,怎料开发商无法按照合同约定时间协助办理产权证,导致银行租赁计划泡汤,整个商业布局就此搁浅。无奈之下,他只能起诉开发商维权。

这栋楼共7层,当初为办理银行贷款,每层都签订了独立的商品房购买合同。于是,这位客户采取了“投石问路”的策略,先就其中一层提起诉讼,并委托律师同行代理,最终仅获赔30多万元。“他对结果很不满意,于是将剩下6层的诉讼委托给了我。”

之前的律师把索赔金重仓压在“逾期交房违约金”,赔款极少,因此,突破的希望只有“逾期办证违约金”一个索赔路径。赵宝龙团队为此案准备了数月,逐项研判案件事实,找到了重大突破点。首先,逾期办证的原因在于土地被开发商抵押贷款,不符合产权办证必备要件;第二,地产开发商收取这位客户亿元购房款,未向客户开具不动产销售发票,不符合产权办证必备要件。“关于逾期办证给客户造成的损失,团队从三方面进行了举证:一是购房产生的融资成本;二是商业计划落空造成的直接影响;三是因无法获得租金收益而产生的预期可得利益损失。”

最终,赵宝龙团队为客户争取到每层高于此前7倍的赔偿,6层合计追回1225万元,且全部履行到位。

赵宝龙在工作中多少带些完美主义情结,每个夜晚办公室窗外都能看到他和搭档加班的身影,每个案件总是要做好文字梳理、案头准备,精细化推演和案例检索。他说:“我不想被‘挂’在法庭上。”

夜幕降临,赵宝龙习惯性查看手机里的日程表。明天上午高院开庭,下午与上市公司股东沟通应诉方案,晚上准备下周不同省份的诉讼材料。玻璃幕墙倒映出他黑白交织的头发,也映照着书架上一排排标有客户名称的案卷袋。这个总在突破舒适区的法律人,依然保持着“把帽子扔过墙”的锐气,只是现在的他,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变成一座桥——连接理论与实务,贯通东西部法律服务,让商业回归法治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