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调法治网(法治监督员 张芳)各种补习班不仅花钱花时间,还不一定收到想要的效果。在学校老师逐渐不讲重点,整个社会倾向于市场化教育培训机构补课的情况下,如何面对各种学习班、初高中学校高昂的择校费?只有孩子自己的学习能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如那句广告所说“孩子自己的免疫力才是真正的抵抗力。”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孩子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也是有所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并且每个孩子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作为父母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培养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
第一阶段:自查自学自己动手。
毋庸置疑大家都懂,面对汉字、单词的生字词、成语等,必须学会查字典、词典。为孩子准备工具书是必须的。很多家长渴望一次成型,一开始就买《汉语大词典》、《牛津英语大词典》,其实没有必要。这些词典对于孩子来说反而是负担,学前儿童和小学生要买小学生的字典、词典、成语字典、成语故事等,切勿贪大求洋一步到位图省事。孩子的人生开始,父母是最好的老师。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第二阶段:培养自我思考找答案。
对于数学等课程,要培养孩子自己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求答案,切勿代为做题做答案。现实中的父母们心急,急于告诉孩子答案。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即使在玩游戏,也要推进和激励孩子自己在游戏中寻找答案,不可代替孩子自己的思考,即使孩子很多时候答案是错误的,更要鼓励孩子努力寻找正确的答案。并且除了数学以外,答案可以容许多样性存在,切勿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现代学校教育以应付考试为主,答案是唯一的,这并不利于孩子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未来30年以后的孩子生存环境的适应和应对。
第三阶段:培养自己管理自己。
动手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很多孩子在家不做家务事,这是严重要不得的。孩子在做家务事的过程中,逐渐理顺了做事情的先后顺序,这也是学习的基本功。孩子必须学会轻重缓急的判断,家务事处理的好不好,决定孩子的未来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古人有“一室不扫安以扫天下”之说,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孩子,无论学习能力如何强,自学能力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很多做父母的会反驳这个观点,因为他们在生活里就是稀里糊涂地对待家务事,或者有的家长自己就不喜欢做家务事,很多事情搞得一团糟,在面对孩子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又重复老路。生活中你会遇到很多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看看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一团糟,何以能够管理好组织和他人呢。现在的孩子很多10多岁了还不能自己照顾自己,还不能生活独立,这种状况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也是畸形的。
第四阶段:培养积极主动能动性。
一般来说孩子在8岁左右就可以开始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的能力了。通过5-7岁之间的查字典、词典的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提升,会了基本的汉字或者单词,就可以学会简单的句子,理解单词和汉字的意思,就可以培养主动学习、主动阅读、在阅读中增加新知识的习惯了。从8岁开始,要引导阅读,推进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要告诉他们未知世界是什么样子,要让他们去通过阅读和参与社会活动了解未知世界。即使是在孩子3-5岁讲故事给孩子听,也要有逻辑性,切忌神啊鬼啊的胡侃,影响孩子对真实世界的判断。笔者不建议孩子从小就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之类的东西,虽然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比如《幼学琼林》等等,打着国学的旗号,事实上在现实生活里,这些东西毫无用处,却培养了孩子的过于倾向文科、偏向文科而忽略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数字思维的特性。如果仅仅从学习语言的角度,可以适可而止,切不可以以训练记忆力的形式强化这些学习。中国人文科偏盛而理性思维缺乏,需要扭转。诸如《唐诗宋词》这类东西,等到大学毕业或者有闲暇有能力的时候当做课外读物,或者怡情的读物也不是不可以。很多人大谈文化的继承,不应该是去背几百首唐诗宋词就叫做继承。第四阶段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培养,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而学习,为梦想为理想而学习,才是主要的。很多家长本身就没有理想,没有梦想了,更不相信理想和梦想,如果人生没有理想又哪里还有意义呢?
第五阶段:为理想而学习。
很多父母只是要求孩子学习,孩子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所以就成 填鸭教育、填鸭学习,孩子痛苦,父母痛苦。比如为中考而学习、为高考而学习,为考大学而学习,却不知道为梦想而努力学习,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树立理想而学习。在孩子12-15岁,作为父母就要积极推动孩子寻找理想,多和孩子沟通孩子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观点,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逐渐树立起他们的人生理想。科学研究表面女孩子在12-15岁基本上就形成了人生的心念、理想、梦想的轮廓,适当加以引导,让她们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着,是为了房子还是为了爱情,是为了社会还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给孩子树立理想,让她们坚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才有学习的动力,否则会形成逆反的学习心态,应付的学习状态,会让孩子自己抓狂,更会让父母抓狂。男孩子在14-17岁之间对于世界的好奇心打开,随着生理发育的变化和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他们的性格、心理、行为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人生到底向何处去开始探索。这阶段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也就是树立正确的理想的时候。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在13-17岁之间,也是学习冲刺和性格成型阶段,最核心的任务表面上看是学习,实际是隐藏在学习背后的为什么而学习的确立。孩子的人生关键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梦想,让他的人生为筑梦而行动,让他的学习为梦想而努力。
可以说在12岁以前,也就是小学以前,孩子们还处在玩耍的童年阶段,但是到了初中以后,就进入了少年阶段,性格、心理、行为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塑型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点的分歧就是很多父母只关注学习的表象,却没有关心到为什么而学习的本质: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想,如何为理想而努力学习。在小学阶段如同培养玩的兴趣和能力,在玩的过程中培养主动性学习的能力,为上初中实现自助主动学习、到高中阶段实现主动学习和自我管理学习,打好基础。
周恩来曾经为南开题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看上去似乎稀松平常,实际道出了一个真理,就是孩子要在15岁左右知道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
搞清楚了为什么而读书,如何强化孩子的自学能力就有章可循了。
1、要放眼30年后的社会发展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未来30年后是什么样的社会,社会竞争程度如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中国是否会在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外国人会不会像今天这样考四六级汉语.....不能够放眼长远去培养孩子、引导孩子,也就不会寻找到真正的学习方法,孩子的自学能力便是无从培养和强化。做父母的和孩子共同讨论未来30年社会的发展,商量未来竞争状况寻找到孩子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时候,孩子的理想也就逐渐清晰、逐渐确立,为什么读书也就明白了然了。为什么而学习的确立,是强化孩子自学 能力的根本。
2、要形成一套属于孩子自己适合孩子自己的学习方法。
比如预习、温习、学习、练习、复习的时间安排、顺序安排,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是具有人体大脑对于信号接收的反馈存储规律的。比如预习要控制在30-60分钟以内,不要预习太多的时间,太长的时间不仅效果差、记得少,而且增加了孩子预习的难度。温习是温故而知新,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实际上温习是对预习的再次强化,早自习时间不宜超过60分钟。预习要在第一天学习结束后,做好第二天上课课程的预习。而温习是第二天上课前对老师可能将的知识难点进行再次的学习,找到疑点难点,这样上课才能主动听讲,听不懂的才能主动请教老师,主动寻求答疑机会,在课堂解决疑难点。课堂学习是一天最忙碌的时间,一般孩子需要面对4-6节课,也就是3小时左右的集中学习,大脑高强度运转,很多时候就容易跟不上。通过预习和温习,解决了其中50%的难点,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难点中,再捕捉那些不懂的难点,这样基本上能够全面掌握预习、温习中的难点。很多孩子(包括孩子的父母)不理解温习是什么东西,温习就是加温预热,就是预习后的再次升温学习,是正式课堂学习的前奏,是再次确认自己哪些知识点自己解决不了。课堂学习后就开始练习,一般老师都会留足10-15分钟来进行课堂练习与答疑,让学生掌握公式的应用,也就是所谓的套公式,学会基础的应用,然后就是布置课外作业巩固,再课外做种进行强化学习,增加练习强度和题型变化,增强孩子应对不同题型的分辨、判断、解题能力和技巧。孩子如果不会正确应用预习、温习和学习、练习的方法,搞不清楚之间的关系,把握其中的技巧,就是课后做再多的作业、做得再晚也无法提高成绩,更无法形成有效的永久性知识。因为这样的学生学习被老师拖着鼻子走,不是主动去学习,也不是跑在老师前面去学习。
复习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环节是当今教师和家长们所忽略的。一是睡觉前的回想或者回放,对于一天所学习的知识重点进行回想回放,很多孩子不会这招,或者说忽略了这招,真正的学习要能够在大脑里回放当天所学习的重点内容,在大脑里形成真正的存贮记忆。二是第二天早晨醒来,回想或者回放前一天学习的重点内容,或者回想昨天晚上回放的内容,如果能够完全回放得出来,那么说明完全记住了,如果回放的不完全,或者还有疑点,那就要在起床后迅速找到盲点强化学习记忆一下。
3、沉醉于学习的状态是大脑里空无他物。
强化自学能力的本质,就时要放空大脑,心无旁骛,只有学习。现在的孩子玩手机、看电视、打游戏,精神注意力太过分散,很难集中精神与精力学习。一些高中为了高考分,不得不选择封闭式学习管理。从学习基础知识的角度来说,必须要封闭式管理,包括家庭内,很多父母一边看电视追泡沫剧,一边希望自己的儿女在旁边认真学习,除非你儿女是神童能够做到。还有一些父母自己坐在床上玩手机打游戏聊微信,让自己的孩子去在旁边认真做作业,这种孩子心理上的逆反和逆差自然而然就会建立起来。如果你每天坚持看书阅读,孩子也会模仿你阅读,因为他不阅读每人理会他。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来说相当重要,孩子学习坏习惯一学就会,而好的行为需要21次强化固化才能够建立永久的行为或者记忆。父母以什么样的形式对孩子引导孩子,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孩子。如果父母跟孩子对着干,孩子也就学会了父母的思维、行为、心里模式,跟父母和社会对着干。
比如做父母们最关心的中考、高考,其实从自学能力强化的角度来说,如果孩子能够静下心来,没有打扰,沉醉于准备中考或者高考,6个月的时间足够考出好成绩,将初中或者高中的书本从头看到尾,从为看到头,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上5遍,不可能记不得。很多孩子学习都是跑马观花,诸如课文后面的生字注释、解释、练习题等等,如果能够认认真真过5次,不可能记不得。再如教学辅导书、教学练习册、教学目标实施手册等等,5-7遍看过后,基本上看到题目就记得答案了。很多孩子不停地做试卷、做试卷,却忽视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考和总结,也不能够站在老师的高度去思考,不能够站在出卷老师的角度去思考,每道题目重点是考学生什么知识点,每张卷子的特点是什么。每个考试大题的主要知识重点结构特点是什么,孩子也许不知道,但是作为家长,要能够帮助孩子学习去分析,老师要能够帮助学生去培养思考、总结、分析的能力。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也不教给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甚至很多做老师的做父母的就不会归纳总结,不具备归纳总结的能力),而只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连练练校长的分数线。其实培养孩子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才是孩子真正的自学能力。
4、要为孩子选择学习竞争对手。
看上去这个办法和强化孩子自学能力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竞争对手,孩子的好胜心需要激发,并且要主动激发,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比谁做的更优秀,更厉害。试验表面,在孩子内心种下标杆、培植竞争对手,远比单纯的夸奖孩子要来的有效。甚至可以假定一个不存在的竞争对手,有人做过实验,以某个孩子的远房表哥为例,做父母常常说起远在他乡的某某表哥这学期的目标是竞争班级第二名,问自己的孩子这学期能不能超过第二名呢,甚至是能不能超过表哥呢。在孩子内心种下竞争对手,也许这个表哥是不存在的,但是却可能在孩子的内心已经存在。这种暗示方法,促进孩子的自我竞争意识,在潜意识里给他树立了竞争对手或者学习榜样。也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班级上成绩好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不断地超越对手。这种策略需要循序渐进,并且不断更新,也不要急于求成,但是必须要持之以恒。比如孩子在班级只有15名次,你非要他超越第1名,他就容易心里产生畏惧情绪,而让他超越第13名甚至冲刺向第10名,可能还真的就可以实现,就来了劲头。如此逐步循序渐进推进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加强,逐步强化孩子的自学能力,切不可拔苗助长,更不可以一曝十寒。
5、恩威并施强调正面激励也要适当负面刺激。
很多人反对打孩子,更声称体罚孩子是违法的错误的,事实上孩子对客观世界的判断是残缺的不完全的,他们不具备完全的好坏善恶之辨别,必要的时候适当的体罚是必须的。当然也不能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适当的体罚还是必要的。大多数时候要推进正面激励,但是切不可只有正面激励,没有负面惩罚,做错了就应该受到惩罚,正确的就应该加以褒奖。让孩子及褒奖自己和父母褒奖自己意义不同效果不一样的,让孩子惩罚自己和父母惩罚孩子也是不同的。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惩罚自己,其实就是加强孩子的自我管理,突出孩子也是独立个体的独立意识,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承担责任。比如一篇写的很烂的作文,让孩子自己撕掉重新写过,强化孩子的自尊心教育,也要强化孩子的接受错误打击的教育。比如你在单位写个报告写的很烂,领导拿过去撕了,你会觉得没面子,可能过一阶段你就忘记了,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如果领导要你当着他的面把报告撕了重新去写过,你会觉得自尊很受伤,并且将永远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你觉得这样的羞辱更强烈,对你的自尊心伤害更大。很多人说那这样岂不是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更大?这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做正确的事开始,推进孩子的自主管理。比如常州的缪可欣案,一个小学5年级的女生,因为作文被老师点评、被老师打×就跳楼的事件,确实让很多做父母的倒吸一口凉气,孩子的心理果真孱弱到这种地步么?强化孩子的自学能力,要从孩子的内心强大推进开始,让孩子从小就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或者失误,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逐步强大孩子的内心责任感和自信心。如孩子从小就要开始强化正面激励,做得对的事情要给与激励强化,形成孩子努力去做正确,自主去做正确,并逐渐形成自己觉得做成却以后要求“奖励一下”,形成一种心理正面激励思维定势。自然在孩子做错了的时候,要恰当的进行负面激励一下,刺激一下,让孩子自己纠正错误,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主动纠正。这种强化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正确与错误选择之间,让孩子自主选择向正面激励的方向实施学习过程,寻求正确答案。
总体来说,强化孩子的自学能力,要充分利用好、挖掘好孩子的自尊心、好胜心甚至虚荣心,来推进孩子的积极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建设、心理强大建设,推动孩子的主动学习行为固化,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让学校的老师和孩子的作业牵着家长的鼻子走,更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成长的压力,要让主动学习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动力,成为人生成功的真正核心竞争力。很多初高中孩子的家长面对高昂的择校费,面对三本二本和名落孙山的高考复读的无奈,不得不掏腰包或者东挪西借缴纳高价学费,为了孩子的学习和未来煞费苦心。平时父母们对于孩子的学习看上去很关心,却不得法。如果能够寻找到培养出孩子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方法,这些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
(文章:卢欥锟 更多思考、更多感悟,更切实行动,尽在微信luyukun222)
敬请关注:“张芳心理”公众号
(编辑: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