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走出大山 回到大山

日期:2025-11-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浏览量:0

曾经,大山激励一代代学子发奋苦读,“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

  如今,大山召唤一批批青年学成而归,“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2021年起,国家启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每年为800多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师范生。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他们“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今年秋天,360余名首届北师大“优师计划”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如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撒播在中西部基础教育的田野上。

 县中来了名校毕业生

  深秋的午后,黄土高原的风已透着寒意。

  在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物理组办公室,王旻昱和她的前辈讨论着如何设计摩擦力实验教学方案。作为2025届北师大“优师计划”毕业生,她不久前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县中教师。

  “我尝试设计更多实验教学课例,让学生不死记硬背,在动手中记住公式,还能明白‘为什么’。”初入职场的物理老师,正用自己所学,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名校毕业到县中,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县中,是完善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的关键着力点,在教育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然而,过去一段时间里,不少县中优秀师资和生源流失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县中“塌陷”的情况。

  记者在一些中西部县调研时,不少基层干部均表露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但县中“引才难,留才更难”的状况普遍存在。“好几年见不到一个‘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入职”,是许多县中校长的共同感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实现县中振兴,关键要加大对县中的优质师资供给。

  作为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师大到多地县中调研需求,同相关省市区沟通协作,于2020年首次启动“志远计划”,面向当时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定向培养师资。

  一年后,“志远计划”升格为国家层面的“优师计划”,北师大和其他部属师范院校共同面向中西部省份招收定向就业师范生。毕业生与县中双向选择,履约任教服务不少于6年。

  2024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张然在山东省实验中学参加教育实习。(受访者供图)

  5年间,来自21个中西部省份的3418名学子,考入北师大“优师计划”,矢志毕业后回到大山教书育人。

  “搁以前,招名校生来当老师,想都不敢想。今年一次就来了13名北师大毕业生。”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陈胜全说起来仍难掩兴奋,“学生、家长都很激动,我们对本地教育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优师计划’是国家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所谋划实施的关键举措。”北师大党委书记程建平表示,北师大要发挥头雁效应,面向国家所需精准培养优秀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培养扎根乡土的优秀教师

  在贵州山区长大的杨卿,至今难忘中学时代那段漫长的异地求学路。

  12岁时,为了有更优质的教育,他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从家乡黔西南州兴仁县三家寨村,来到近100公里外的州府兴义市读中学。

  “每次假期往返于学校和家的时候,我总在想,什么时候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好老师?”杨卿说,正是这长达6年的求学经历,让他4年前决定报考北师大“优师计划”。

 2025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毕业生刘显涛,在贵州省湄潭县茶城高级中学讲课。(受访者供图)

  今年秋天,杨卿回到脱贫县贵州盘州市的第二中学任教。和他一样,北师大首届“优师计划”毕业生分别奔赴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的148个脱贫县和陆地边境县,投身基础教育一线。

  与生源省份脱贫县学校签约比例达98%以上,履约成效显著,在各类定向培养计划中位居前列。这群年轻人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教师教育的匠心,首先体现在用心识得‘璞玉’、精心选准‘佳材’。在招生环节,我们通过实地走访、专题宣讲等多种形式,发现更多乐教适教的人才,鼓励他们选择报考‘优师计划’。”北师大副校长汪明说。

  选出好苗子,怎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优师”?走进北师大珠海校区乐育书院,或许能找到部分答案。

  作为“学院+书院”协同育人的平台,“优师计划”的学生在这里成长成才。

  学院聚焦课堂教学,厚植学生专业根基,深度融合思政、美育、体育与实践教学,实现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培育;书院则作为重要支撑,依托“双导师制”“名师名校长讲坛”“世界冠军讲坛”等多元载体,着力拓展学生视野。二者互融互促,共同构筑起学生专业知识、思想品格与综合素养整体提升的育人共同体。

  培养“优师”,实践的课堂不能缺位。

  从贵州苟坝到河北阜平,从广西瑶乡到青海藏区……“优师计划”学子们的足迹遍布多个城乡中小学。

  2025届毕业生李若雨说:“在真实的育人场景中摸索教育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我们收获了走向讲台的从容与底气。”

  “学校创新提出‘城乡双实践’体系,每名‘优师计划’学生的实习实践要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从而精准把握新时代教育特征。”北师大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介绍,目前已建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191个、暑期实践基地101个。

  北师大校长于吉红说,学校以“一体两翼”战略为舵,依托珠海校区建设教师教育南方高地,积极探索新时代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高质量推进“优师计划”等师范生培养工作,着力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输送“四有”好老师,夯实教育均衡发展根基。

  多一点保障照亮更多山区上学路

  “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学校对扎根欠发达地区执教的毕业生,格外多一份关注。

  2024届毕业生颉一群对此感触颇深。初到甘肃省通渭县任教时个人经济压力不小。“母校的奖励金,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他说,“去年底,还收到母校寄来的羽绒服,心中说不出的感动。”

  时间回到2020年5月,为支持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北师大设立“启航计划”——面向社会筹措资金,对入选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的专项奖励,并提供校友指导、集中培训,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履约任教的“优师计划”毕业生可直接获得该计划一揽子支持。

 2025年6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从教出征仪式。(北师大供图)

  “入职后的持续培训、专家指导和奖励金,为我们这些农村孩子进入职场提供了坚实的后盾。”2025届“优师计划”毕业生、贵州省湄潭县茶城高级中学教师刘显涛说,今年还受母校邀请,将于11月中旬回珠海参加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县域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论坛,同专家和校友交流学习,进一步夯实教书育人的本领。

  多地受访基层干部表示,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加入,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带动了本地教师成长,提振了县域教育的发展信心。他们期待,国家继续增加“优师计划”毕业生分配名额,特别是体育、艺术、科学等紧缺学科师资。

  与此同时,记者调研了解到,有的地方未将“优师计划”纳入人才引进政策,有的地方在编制分配、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要从县中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高度出发,统筹推动政、企、校三方协同发力,完善配套政策保障,优化教师编制和岗位资源的统筹调配机制。

  “优师计划”毕业生们也期待,教育部门积极研究配套政策,支持“优师计划”师范生职后学历提升。此外,受访专家建议,可探索教育专项选调生机制,招录有志于服务基层教育发展的高校毕业生到县教育部门任职。

  “我的家乡,总有人要离开,也总要有人回来。”刚刚成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学教师的“优师计划”毕业生韦宇少说,“到家乡当老师,是对家乡和教育事业的双重礼敬。”

  走出大山,是前辈的夙愿;回到大山,是青年的担当。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为更多仰望星空的追梦人,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