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第八届进博会|在进博会上感受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沿脉动

日期:2025-11-11 来源:新华网 浏览量:0

组乐队演奏《梁祝》、秀功夫展示格斗,下车间检测产品质量、当志愿者分发物品……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人形机器人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现场焦点。

  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人形机器人正从“舞台动起来”加速迈向“工厂用起来”。记者在本届进博会上感受到: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元、技术越来越精进、协作越来越顺畅,正加速走进我们的生产生活。

  能文能武能干活,应用场景更丰富

  直拳、勾拳、偷袭、闪避,倒地后还能自主起身……在技术装备展区宇树科技展台,两台身高约1.3米的机器人戴着护具、拳套,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在消费品展区,智元机器人上演了“快闪舞蹈”,挥扇、转身等动作衔接流畅,“魔性”舞步引来观众驻足拍摄。

  11月6日,在第八届进博会宇树科技展台,人形机器人进行格斗表演。

  会“炫技”逗乐也会认真“干活”。在进博会新闻中心,有位特殊的服务人员——智元机器人精灵G2,只要对它说“你好,请帮我拿瓶水”,它就会抓起桌上的一瓶矿泉水,递到你的手中。

  在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特斯拉展台,两台人形机器人Tesla Bot与无人驾驶电动车Cybercab同台亮相。在技术装备展区海克斯康展台,AEON工业人形机器人结合了“双足行走+轮式滑行”技术,能以2.4米/秒的速度自由移动,这是该型号机器人首次在中国展示其在工业自动化应用场景中的技能。

  “机械臂和人形机器人可通过协同作业,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完成高精度检测任务。这将大幅提升检测效率,重塑制造业的质量检测模式。”海克斯康上海总经理谷进说,这台AEON“出生”于欧洲工厂,未来会服务全球用户。

  “这次先来取取经,未来我们的业务可能也会朝着这个领域融合拓展。”从事机器人相关工作的栗先生在看完多种类型的机器人后说,机器人很有趣,也很有用。

  11月5日,一个海克斯康AEON工业人形机器人在展台上进行三维扫描作业演示。

  自主程度更高,产业化路径更明确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人形机器人将有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蓬勃发展,为拉动新消费、催生新产业、扩大新就业提供强劲动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人形机器人被业内视为具身智能的最佳形态。从科技与艺术“融合破圈”,到工业和商场应用的“实战赋能”,再到公共服务的“深度参与”,人形机器人让更多观众看到具身智能不是未来概念,而是有效工具。

  记者从本届进博会上了解到,业内正在追求新的技术突破,让人形机器人可以在陌生的生活场景中完成80%左右的任务。打个比方,对一个机器人说“帮我拿杯水”,当机器人可以自主把任务完成,且这个场景是完全没有预训练过的,就极具突破性。

  “当前的行业发展状态相当于ChatGPT发布前的1至3年,大家已经发现了方向,但还没有做成。未来,谁先实现,谁就是全球最领先的。”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在进博会虹桥论坛上说。

  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在该论坛上表示,业界对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路径已形成初步共识:以高校科研为主导的初期阶段,有需求,但尚未形成产业;业内当下正在探索的工厂应用阶段,核心定位并非与现有工业机器人形成竞争,而是致力于解决工业自动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未来应对需要泛化能力的任务。

  从有用到好用,产业协作更紧密

  人形机器人被业界视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新一代超级终端。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表示,为了让它们在赋能千行百业时更丝滑,公司在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数据采集中心对人形机器人进行各种训练,并开源数据集,希望与全球伙伴并肩探索智能边界。

  业内认为,随着技术链自主可控、产业链高效协同、应用链培育推广,人形机器人将实现从技术原型验证迈向工程化落地与规模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但现阶段,人形机器人性能优化、成本控制、模型算法应用水平等仍有进步空间,形成稳定普惠的生产力尚需时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姚佳表示,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括支持国内外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分级应用、加快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研究,加大人形机器人领域人才培育力度等。

  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表示,明年将是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关键年,预计在工业场景里,趋向全自主工作的人形机器人会率先落地。

  冷晓琨预计,工业人形机器人明年将实现单家企业交付过万台的突破,此举将迎来行业的第一个规模化拐点,其意义可能等同于2018年新能源汽车企业出现“万辆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