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王孔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8届贵州省定向选调生。2021年5月,我被组织委派到黔南州贵定县新巴镇谷兵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初到村时,内心十分忐忑不安。害怕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我不能胜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的职务,也害怕不能处理基层繁琐复杂的矛盾得不到群众的认可。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我知道,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从驻村的这一刻开始,自己已经不是机关大楼里的纪检监察干部,而是要站在基层群众的角度去想问题的驻村第一书记,时刻想想群众需要什么,而自己能做什么。”
驻村伊始,我第一次体会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压力。入户走访、疫情防控、防汛抗旱、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农耕生产、监督检查……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亲力亲为,这也让我在基层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在应接不暇的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着乐观心态,随着工作逐步理顺,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顺畅,虽然辛苦,至少不会杂乱不堪了。当有群众给我发信息说“国家有您这样的工作人员真好!”的时候,我觉得一切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第一次开群众会时,有群众向我反映,“王书记,我们寨子里广场修好了,没有体育器材,小孩子都没有地方锻炼身体,天天在家看电视、看手机,你看能不能给我们争取一套运动器材……”
当我在单位领导协助下为村里运来体育器材时,群众都知道我是个“说话算话”的第一书记。从那以后,群众无论大事小事,都会向我反映,我也会逐一帮助解决。
利用假期,我陪着村里孩子们“过假期”,不仅在村里开办了兴趣班辅导孩子们假期作业,还为困难的学生们申请救助。“书记,谢谢你为我家孩子申请助学金。”下队走访时群众拉着我感激地对我说这句话时,让我觉得这是我驻村以来我认为做得最有意义的事之一。我也要让这些孩子和我一样明白,唯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家乡。
在疫苗接种期间,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接种疫苗,利用自己的车亲自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到卫生院接种疫苗。秋收季节,组织驻村队员来到田间地头为困难群众搬运油茶,并拉到销售点进行销售。入户走访期间,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为群众更换灯泡、修理家电、修复火炉管道、运输救济救灾物资、宣传各种政策……一年多来,我也成为了这个村庄里的一点点微光。
我所在的村曾是省级贫困村,为了有效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的情况。工作中一旦发现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我都与工作队员一起亲自上门核实情况,综合研判农户在医疗、住房、教育等各方面的具体风险,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措施,为全村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筑牢起一道防止返贫致贫的防火墙。
“今天我们召开产业发展大会,听一听大家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到村任职后,我一直思考产业发展,思考着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一同增收致富。
为了激发村“两委”发展产业的信心,先后带领村“两委”外出学习调研,回村后召开产业发展大会,制定产业发展计划,明确产业发展的原则。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产业发展很快便获得突破,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股份经济合作社还拿出一部分资金表彰新考上大学的学生、支持开展少数民族活动等。
作为选调生和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在基层我们不仅要守牢粮食安全、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更要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答卷人。
“这条沟修好了,以后我们可以种水稻了。”驻村期间,我积极向各级各部门申请项目资金,不断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让群众生产生活更便利,筑牢粮食安全基础。
依托村里红色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大力推动基层治理和乡村建设,驻村以来,全村获得民主法制示范村、文明村、数字乡村示范村、零酒驾示范村、村规民约示范村等称号。
古人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是年轻干部锤炼能力的“练兵场”,也是年轻干部磨炼意志的“大熔炉”,更是年轻干部书写历史答卷的“大考场”。选调生就像一面鲜红的旗帜,他们扎根在中国最偏远的基层农村,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使命与责任,而我有幸作为选调生来到基层,我也愿为萤火,照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编辑| 筱 红
责编| 秦 荏
审核| 王梓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