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方经纶、贺迎春)“我从事考古工作,整整四十年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接受人民网《大观》栏目组专访时感慨,这些年中国考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隔世之感。
王巍在接受人民网《大观》栏目专访。
“那个时候,考古学真的是冷门中的冷门。”王巍记得,1979年他实习的时候,需要开发票,别人硬是把考古队写成了“烤骨队”,让人哭笑不得。如今,三星堆等遗址的新发现频频“出圈”,各类文艺作品将历史、文物演“活”,考古人欣喜地看到了全民“考古热”。
王巍认为,考古学最大的魅力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永远饱含着希望,“也许,一个刚走出校门的青年考古学家的一次偶然的发现,就可能改写历史。”
青年时期的王巍。
王巍最为人熟知的,是主持完成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遗传等多学科结合,对距今5500年到4000年期间的几个大型都邑型遗址进行发掘,通过考古材料与各项研究证实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并非虚言。
“考古的本色是严谨。”王巍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当年,团队在青海东部的民和县发现了喇家遗址。其中在一座4000年前被泥石流吞噬的村落里,人们发现一个青年女性在临终前怀里还护着一个孩子,许多媒体报道称之为“母子情深”。可考古工作者并未下此结论,因为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她们是母子关系。果然,在进行了DNA对比研究后发现,二人并非母子关系。“求真务实,是对科学最基本的尊重。”王巍说。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谈起中国考古百年发展历程,王巍用了20个字来概括:“历尽艰辛、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敬业奉献、成就辉煌”。为庆祝这一节点,王巍还为中国考古人创作了《百年心语》《我是中国考古人》《仰韶之光》等五首歌曲,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中国考古人的心声。(来源:人民网)
(编辑:颛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