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郝铁川: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行性分析

日期:2017-12-19 来源:法制网 浏览量:0

 

□ 郝铁川 (上海文史馆馆长)

  (北京中调法治网)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必要性,已毋庸置疑。那么,从学理上来说,两者的结合能否立得住呢?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成立。理由是:

  第一,以德治国不仅注重动机文明的建设,同时它也注重知行合一,关注“行为文明”的建设,这与法律着重于调整人们的行为特性,是相当吻合的。

  以德治国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从人的活动过程看,包含着“动机文明”和“行为文明”两个基本内容,而在这两个方面中,我们容易求得的是“行为文明”,而较难获得“动机文明”。因为“动机文明”既源于动机的内隐、复杂,也出于由此而来的不易梳理与表述。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外显的、可感知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有时却是隐蔽的甚至是极其隐秘的、不可感知的。相同的动机可以表现为迥然相异的行为,相同的行为也可以源自大相径庭的动机。而支配人的行为的动机,通常都是诸多单向动机交互作用而成的融合物,显意识与潜意识交织、融合在一起,其纷纭复杂,甚至连行为者本人都难以言说清楚。此外,与具有社会公共生活意义的“行为”不同,“动机”纯属个人头脑中的思想、情感活动,并无社会公共性。因而要求人的动机文明,是必要的,但却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还要防止“思想侦查”倾向。

  所以,以德治国最终会落脚到“行为文明”的建设上,行为文明应是以德治国的生长点、出发点与纲领。抓住了它,以德治国的全局就可纲举目张,稳收事半功倍之效。

  如果这一观点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顺理成章了。因为相对道德而言,法律主要调整人们的行为,它要求从外部遵守现有的规则。当然,它也不是绝对不考虑人的动机。犯意是定罪量刑时考虑的因素之一,过错责任也是民法的重要原则。但法律决不搞“诛心”,主要是看行为。

  法律同道德一样,都负有培育人们良好品质的使命,只不过两者的路数不一样。法律的路数是:通过管住人的行为,然后提高人的觉悟。而道德的路数是:通过教育、启发人们觉悟,然后端正人们的行为。两者异曲同功、殊途同归。

  从实践来看,各地开展以德治国的做法一般都落脚到乡规民约、行规公约等具体行为文明建设上。

  第二,以德治国的基点是建设“群体行为文明”,这与法律“稳定性、普遍性”的特点是相当吻合的。

  中央一系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治国的文件多次表述一个观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讲先进性,思想道德教育就可能迷失方向。但不讲广泛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和社会文明的整体提高,就会成为问题。因为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个人修身养性是社会成员的个体活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却是社会全体成员参与的规模宏大的群体活动。这个区别看似十分明显,却往往被人们忽视。长期以来,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一直在用对待个体活动的方法对待群体活动(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全部错误几乎都可归结为这一点),即把全社会参与其事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作了个人的修身养性之事。这一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把着眼点放在培养个体典型上,以为几个先进个体的出现就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任务,或者说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培养若干先进个人即可完事;(2)在衡量、评估精神文明建设时,以先进个体的多寡为尺度,而不以社会整体风气的优劣为标准。

  上述偏差的要害是忽视了群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差别。首先,个体的精神文明状况固然对群体精神文明状态有影响,但毕竟与后者是两回事。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乏极为优秀的文明个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与优秀文明个体同时的社会群体的文明水平都很高,群体精神文明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先进个体的行为。其次,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在动力机制上有着重大差别。个体在其活动中既可能以经济利害关系为转移,也可能以人的超功利的信仰、道德、情感等精神性因素为转移,直至为之牺牲自己的生命。而群体活动则不然,群体在其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对信仰、道德、情感等因素采取何种态度,都最终取决于对经济利害关系的衡量与选择。

  因此,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固然要树立一批批时代的英雄模范,重视文明个体的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必须承认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同时必须以“群体行为文明”为基点。先进的个体固然多多益善,但与群体相比,他们总是少数和例外,精神文明建设的对象、载体与主体,始终是群体;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心,始终是“群体行为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衡量尺度,始终是“社会风气”。

  如果这一观点也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法律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即:法律调整的是群体行为,而非个体行为,法律从不特意为某人所设。博登海默指出:“法律与普遍性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经常为哲学家和法律书籍著作者所注意。亚里士多德说:‘法律永远是一种普遍的陈述。’……伯比尼安把法律描述为‘一种普遍的箴言’。乌尔比安指出,法规不是为个别人制定的,而是普遍地适用的。……而卢梭说:‘法制的对象永远是普遍性的’,约翰·奥斯丁认为,只有‘普遍地强制一个阶级去作为或不作为’的命令才是法律。”法律不论公民性别、出身、信仰、地域等方面的差别,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规范性控制模式。

  以上是从学理层面论证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可行性。从实践方面来看,它早已被一些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所证实。世界上现在有两个被世人公认的“花园国家”:一是欧洲的瑞士,另一个是亚洲的新加坡。这两个国家都非常注重法治在培育社会文明中的作用。例如,在倒垃圾这件小事上,新加坡规定: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并穿上犯了罪才穿的衣服扫地一天;随地吐痰,可罚款700新元。中国许多城市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垃圾袋装化、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扔纸屑、不准在街头巷尾乱贴广告等一系列章程,严格管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来源: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