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我们的创业梦,种在希望的田野上

日期:2023-01-03 来源:北京中调法治网 浏览量:0

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殷泽昊)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青年就业之农业创业】

   乡村振兴大幕拉开,广袤农村不再寂静。

   一群年轻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农村——在他们看来,农村有难以分离的故土情怀,是无限生机的梦想起点;农业孕育了传承千年的古老文明,是技术迸发的创新热土。

   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强调“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田垄种下梦想,在农村采撷智慧,创业青年成为强农强国的新生力量,用新观念、新技术、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家乡,追梦之路的起点

陈小龙在收割提纯水稻种子

冷伟为合作方讲解卫星遥感大数据在数字农业场景上的应用

许雪高在合作社的阳光玫瑰葡萄园劳作

湖南祁阳稻田风光

   深冬的湖南祁阳正值农闲时。天刚拂晓,陈小龙就准备去田间调查水田灌溉情况,为来年的春耕作准备。在下田之前,他不忘到鸭舍看看小鸭孵化是否顺利,他说:“2022年,我们300亩‘鸭稻’模式生态粮田收获优质稻60吨,这些鸭鸭功不可没。”

   五年前,陈小龙从厦门大学遗传学博士毕业。返乡一年后,他成立湖南舜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生态农业和农业科技研究。“我梦想让更多人吃上健康生态的粮食。实现这个目标不容易,我决定从家乡开始开展工作。”从小长在农村的陈小龙,拒绝了很多工作邀请,回到家乡,开启了生态农业的逐梦之旅。

   2019年是陈小龙的起步之年,这一年,生态模式的粮田亩产稻谷还不足200斤。面对这样的产量,陈小龙有些焦急。他在实验室和农田之间来往奔波,田间路滑,他骑车摔伤过腿,也摔伤过手。这些都没有动摇他攻克技术难关的决心,而一次被村民“教训”的经历让他差点“破防”。

   这天,正在田间进行生产实验的陈小龙突然听到一声怒吼。循声而去,原来是村里一位大爷牵着自己的小孙子站在田垄上说:“好不容易去了城市读书,又跑回农村种地!”边说边教训小孙子,“不好好读书,就只能种地”。听了这些话,陈小龙有些伤心,他也知道对于自己返乡创业这件事,父老乡亲们多少有些不理解。

   几番思索,陈小龙不愿就这么放弃,他不断优化升级“鸭稻”模式,研制出了优质水稻品种,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坚持是正确的。

   “说句实话,从收支上看,2022年公司略微亏损,但这不算什么。我更看重三年来,我积累下来成熟的技术、优质的种质和产品。”陈小龙说,自己创业不是为了着急挣钱,而是想以创业促进技术和模式创新,为实现更大规模的生态农业打好基础。

   陈小龙认为,创业本身和发展生态农业有相通之处:遵循事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律。鸭稻相生,资源循环,能生产更天然的农产品;保持初心,踏实前进,创业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如今,陈小龙的生态农业事业渐有起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有什么事比建设家乡更值得骄傲呢?”陈小龙感叹。未来,他希望把生态农业模式和农业产品从祁阳推广到更多地方。

  乡村振兴需要“学习型”农民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稔年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水稻2022年又获得了好收成,早早就销售一空,挣了六七十万。农户们都歇了,准备过年,但合作社理事长许雪高一点儿也没闲下来。他在撰写工作日志,总结一年的种植经验,还计划去云南学习葡萄种植技术。

   “我是边学习边开始创业的。如今还要学,时时刻刻学。”许雪高说。

   2011年,23岁的许雪高在深圳从事电商,一次返乡,发现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大量土地撂荒,他十分惋惜。“既然没有人种地,那就我来种!”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并立即实施。

   年轻的许雪高只有无限的热情和闯劲,却没有多少种地的经验。他承包了100多亩地,买来了农用机械,自己摸索着种植水稻。那时,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向村里老一辈请教,学习耕地的“套路”;一得空就跑到县农科所“缠着”农艺师,向他学习选种和灾害防治。插秧、除草、施肥,许雪高天天泡在田里,“晒得像黑炭”。

   当年,许雪高的水稻亩产900斤,他随后扩产到300多亩。许雪高不再满足于种稻卖谷,2013年,他买来机器开设加工厂,“吃干榨净稻谷的附加值”。2016年,在村民的建议下,他创办了稔年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始了3000亩的大规模种植。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统一的种植技术和种肥,产品统购统销。20多户贫困户被吸纳进社,每年能增加数千元到一万元的收入。

   这些年,许雪高的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了水稻、养鸭、葡萄等种养项目,带动了越来越多村民增收致富,他也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当上企业家后,许雪高仍保持着自己的两个习惯——下田和学习。农时,他依旧每天下田查看种植情况、排查问题;闲时,他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到华中农业大学进修,学习合作社管理、种植技术和政策法规。

   “农业看似每天都一样,实际每天都在变化,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新情况新问题。”许雪高说,“实现乡村振兴,农民首先在精神上要有追求,用新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建设乡村。

  科技为农业装上“智慧大脑”

   打开“珈和农事通”手机App,界面上出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的农田地块卫星遥感地图。选择“农情”,点击目标作物“棉花”,界面立刻弹出当前区域棉花种植面积数据和长势情况——绿色区域代表“长势极好”,而黄色区域则是“较差”。

   “我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收集农田光谱数据,通过特殊的算法,反映作物长势、水利、气象、灾情等农情信息,种植者通过手机App就能一键掌握农业生产的所有情况,并得到管理建议。据统计,应用了遥感技术的农田,每亩收益能增加10%~20%。”武汉珈和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冷伟介绍。

   2013年,冷伟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硕士毕业,比起纯技术研究,他更喜欢解决技术应用的问题,因此他选择了创业,并为技术找到了一个充满挑战的应用场景——农业。农业领域存在的诸如自然灾害保险定损困难、大规模种植难以精准掌握作物情况等痛点,都能够通过遥感技术来解决,而当时,这一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才刚刚起步。

   “国家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农业集约化、信息化、精细化是必然趋势,我认为智慧农业潜力无限。”冷伟说。

   没有农业专业背景,就和农业高校、农科院、气象局等专业机构合作,广泛收集主要农作物的光谱信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结构建立数据库和模型;客户理解不了超前的新概念,冷伟和团队就到现场进行讲解推广,降低技术门槛……

   如今,珈和科技的数据库已有20多种主要作物的数据模型,做到了对全国农业地块的卫星数据服务覆盖,甚至还可以提供海外服务,客户量也达到了2000多家,营收额都以50%的年增速飞快增长。

   创业十年,冷伟依然保持着热情和专注,在他看来,核心技术永远是第一位的。“过去,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和执行力就能获得成功,而现在,技术研发的创新力才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冷伟说。

   “未来,数据服务将成为现代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冷伟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我们将继续创新产品、优化服务,用科技为乡村振兴赋能。”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