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开馆

日期:2021-06-04 来源:北京中调法治网 浏览量:0

6月3日,观众进入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

    人民网(记者肖春飞、郭敬丹、周琳、吴振东) 6月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

    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中共一大纪念馆,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建设,至此一切就绪。

    一大早,这里已人头攒动,人们致敬百年历史,感悟初心使命。

    时间回到一百年前的那个夏日,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的10多位热血志士,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四面八方聚集于此。于无声处,历史改变。毛泽东同志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伟大号召。

6月3日,党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里重温入党誓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兴业路上,与新建展馆隔街相望的中共一大会址庄严肃穆,展馆外的一大广场恢宏大气,新建展馆内的基本陈列展厚重丰富……中共一大纪念馆,既凝固历史,又穿越时空,让参观者清晰感知一个政党从弱小到强大、从九死一生到蓬勃兴旺的奋斗历程,真切感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时代意义。

    “新旧”交融中,兴业路汇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瞻仰者。从党的诞生地再出发、从建党百年的伟大时间节点再出发,红色基因赓续相传、永不变色。

    推开纪念馆厚重的大门,犹如走入了一百年前“伟大的开端”。

    宽敞的前厅,正前方中间照壁为“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上海、南湖、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一个个光辉的红色地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史征程。

    左右两侧,分别是展现长江三峡及黄河壶口瀑布景观的“中流砥柱”,以及反映长城壮丽景象的“民族脊梁”。

    “一种波澜壮阔的感觉扑面而来。”参观者张荣宁说。

    乘电梯下楼,13名中共一大代表挺拔站立的群体铜像,拉开了“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的大幕。

    “基本陈列可以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集结’,集中地向参观者呈现建党时期的珍贵文物。”中共一大纪念馆研究馆员张玉菡介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建党前后的珍贵文献、照片、实物等在此悉数亮相。

    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基本陈列展厅,共有612件文物展品,较原先基本陈列展出的文物数量大幅扩容。算上各类图片、艺术展项等,展品总量从原来的278件增至1168件。

    “看到这么多穿越百年的珍贵物品,十分震撼。”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周新在开馆当日走进展厅,感到“又充实又过瘾,回顾我们党走过的辉煌历程,作为党员,倍感自豪,信心满怀。”

    以红色为主基调,展厅内可谓“步步有景,步步有故事”。驻足在一件件铭刻着历史印记的文物面前,透过文字介绍,循着时间脉络,感慨于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奋斗与牺牲,由此更清晰地感悟: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大型立体式视觉置景名为“主义的抉择”,100件五四运动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报纸杂志,错落陈列在玻璃墙上。其中,《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思研究专号”在前端“高光”展示,这期“专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较为系统的阶段(6月1日摄)。

    大型立体式视觉置景名为“主义的抉择”,100件五四运动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报纸杂志,错落陈列在玻璃墙上。其中,《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思研究专号”在前端“高光”展示,这期“专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较为系统的阶段。

三折LED屏幕前,纪念馆“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的72种版本全部展出,三组互为呼应的故事场景分别讲述翻译宣言、出版宣言、守护宣言三个篇章(6月1日摄)。

    三折LED屏幕前,纪念馆“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的72种版本全部展出,三组互为呼应的故事场景分别讲述翻译宣言、出版宣言、守护宣言三个篇章。

名为“光荣之城”的巨型沙盘,以动态灯光效果展示中共中央1921年至1933年在上海的空间与历史轨迹(6月1日摄)。

    名为“光荣之城”巨型沙盘,以动态灯光效果展示中共中央在上海12年(1921年至1933年)的空间与历史轨迹。有参观者形容,地标上的一个个红色光点仿佛跳动的心脏,将火热的血液泵至祖国各地……

    “展陈还有一条‘隐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逻辑。”张玉菡说。

    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为什么是上海?新修《上海通史》主编熊月之告诉记者,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具备了共产党诞生的多个有利条件:不断壮大的工人阶级、国内出版事业的主要中心、中外势力多头统治形成的政治缝隙、便捷的交通和通讯系统等,再加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终于在这里登上了历史舞台。

    “期待参观者在纪念馆里找到一处一处的历史细节,理解百年前的开端何其伟大。”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说。

 6月3日,参观者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内“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上展出的油画作品《星火》前驻足观看。

  展陈功能新“跨越”,让历史教科书“活起来”

    用好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的光荣历史、奋斗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广泛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上海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全新开放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不仅常设展做了全面更新升级,整体功能也有跨越式提升。更大的空间、更优美的整体环境,都将为探寻初心之旅带来更丰富的体验。”薛峰说。
 
    基本陈列展厅外,新落成的一大广场人流如织。广场在今年“五一”期间率先开放,迅速成为上海新一处红色地标,最多时一天迎来约1万人次的参观者。

    “不管大家来自哪里,汇聚到这个广场上,就会有一种‘志同道合’的感觉。”华北电力大学研一学生李锦一说。

    走在这里,能看到同为石库门建筑样式的新馆外观。墙壁上,一个个拱形门楣下蕴含“红色密码”,展示着渔阳里、甲秀里、成裕里、辅德里等承载上海红色历史的里弄铭牌。

    薛峰说,希望这里能成为共产党员回望初心的“宣誓之地”、市民游客参观初心始发地的公共空间,为上海中心城区传播红色文化营造浓厚氛围。

    广场西侧,经过精心修缮的中共一大会址焕发百年风华。建筑无声,但模样未改的乌漆木门、砖红雕花门楣、朱红窗棂,却让红色历史的讲述多了一份“原汁原味”。

    “百年之际的修缮像一次‘小结’,我们要在这个新起点上继续讲好建党的故事。”中共一大纪念馆“90后”宣教专员李欣曈说,“相信对参观者来说,看到‘修旧如旧’的百年会址,能从中体会到一种全新的精神气象,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如何历久弥坚。”

6月3日,参观者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内“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上参观。

    走进这座石库门建筑,一个面积18平方米的房间按照1921年会议召开的场景复原布置。宣誓大厅内,中共一大代表群像浮雕一旁,悬挂着巨幅中国共产党党旗。一批批党员在此重温入党誓词,字字铿锵。仪式教育在这一庄严的空间内更加直抵人心。

    “一次参观瞻仰,寻到一种力量,看到一份初心。”“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自豪,我骄傲,我担当!”“百年大党,永远年轻。今年一定要递交入党申请书!”……

    一张张留言便笺上,写满参观者的感悟与“表白”。

    新馆展厅结束处,以绵延山脉为背景的留言墙上方,是一块显示着江山图景的电子屏幕。参观者在互动装置上留下的个人影像,一张张“飞入”图景之中,汇聚成群像。屏幕左侧,醒目的12个大字为展陈尾声道出无穷余味——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守护精神家园,讲好党的故事

    新馆之“新”,在于更好地纪念、庆祝,而新馆之“不变”,是传承红色基因,是无数人在党的诞生地保护会址、深刻思索、解读初心、讲好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的一片赤诚。

    来自江西上饶的徐正堂做了40年油漆工,头一次留在工地上过年,就是今年春节在中共一大会址。那时,他参与会址修缮工作已两个月。

    “工程需要,我十分愿意参与,家人也特别支持我。能为建党百年作贡献,这是多难得的机会!”一块块会址标志性的雕花木板在岁月流逝中有的颜色变淡,有的漆面剥落,徐正堂和师傅们用中国传统工艺广漆一遍遍涂刷、打磨、批嵌,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呈现出大家看到的那抹“一大红”。

    紧邻会址的新建场馆,尽管是2019年8月动工建设的街区“新成员”,但在设计师们的巧思下,通过立面设计,使场馆与中共一大会址、周边新天地商业区整体风貌融为一体。

    “这是多方专家经过数月论证才确定下来的‘融合型方案’,尊重原有城市风貌与尺度,建筑造型体现石库门特色。”华建集团党委副书记、“一大”项目负责人夏冰说。

    展陈则是纪念馆的“表达”,在张玉菡印象中,没有哪次策展的工作量像“伟大的开端”基本陈列这样大:“从制定展陈大纲到细化小样稿,前前后后修改了几十次,反复思考如何呈现好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逻辑。”

    对细节的反复确认,在于传播建党历史的一种责任。“当年轻人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他只要记住了一件文物、受到了一份触动,就能为他的人生留下一个‘基点’。在他不同的成长时期,他所遇到的一个个‘基点’串联起来,就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人生观。”张玉菡说。

    对参观者的影响,也是李欣曈特别看重的:“我们‘深吸一口气’,投注所有干劲,都要把这个新空间内的新表达转化成语言,传递给观众。”

    今年“五一”期间,李欣曈和纪念馆宣教部的同事们拿到了新展陈的讲解词,讲解词之外还有一份四五万字的“资料版”。

    “没有什么捷径,只有每天泡在新展陈里,扎进史料堆里,不断熟悉、消化。”李欣曈说,当戴上麦克风、面对参观者,她所代表的就不是自己,而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的讲述者。“我们的职责使命,就是带着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在新时代赋予的精神属性下,讲好‘伟大的开端’。”

    从空中俯瞰,太平湖畔的中共一大纪念馆被人群围绕,红色起点,朴素而庄重;不远处,万商云集的繁华里,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楼像是历史的另一头——由起点孕育出的未来向上伸展,势不可挡。

6月3日,党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外重温入党誓词。

    纪念馆里,不时响起共产党员的宣誓声,这声音穿越时空,如海潮奔涌,浩浩荡荡: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来源:人民网)


编辑: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