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一尾鱼灯”点亮乡村文化

日期:2025-11-11 来源:新华网 浏览量:0

 夜色渐浓,安徽歙县徽州古城阳和门上鼓声乍起,一盏盏流光溢彩的鱼灯应声游走,穿梭于黛瓦飞檐间。光影摇曳中,诗人笔下“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景在徽州大地复现。

  游客在观看“徽州府有喜”鱼灯主题夜游。新华社记者 何晓 摄

  这是“徽州府有喜”鱼灯主题夜游的一幕。主创团队以徽州风土人情为根基,将鱼灯巡游与景点小剧场演绎融合,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徽州文化的诗意与浪漫。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该夜游项目单日观演人数超1500人次,成为古城文旅的热门打卡点。

  “嬉鱼灯”是徽州地区传承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传统民俗之一,部分村落至今保留着正月里以鱼灯游村祈愿的习俗,历史超过800年。近年来,歙县“汪满田鱼灯”“瞻淇鱼灯”“渔梁鱼灯”已分别列入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尾从历史深处游来的“鱼灯”,正以精耕细作的传承、创新跨界的探索,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点亮文明乡风的文化符号。

  每每临近年末,汪满田村大大小小的鱼灯工坊里都是一派忙碌景象。“制作鱼灯的棉纸要薄、柔、轻、韧,点亮后才通明剔透。”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华武手中的竹骨在指尖翻飞,赶制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2024年以来,他的工坊已接到来自全国各地近40万元的订单。

  汪华武坦言,这门古老技艺曾因传承人老龄化、工艺后继乏人陷入困境。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回归,让年轻人重新燃起传承热情。

  如今的汪满田村,已有20多位鱼灯匠人,其中8位获评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既坚守老手艺,又懂得“顺势而为”,在制作工艺上不断改良创新,设计出迷你版古风鱼灯、鱼灯气球等新产品,深受市场青睐。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实践团队也慕名而来,凭借美术、设计等专业特长,为鱼灯品牌创新注入活力。

  从“薪火难继”到“星火燎原”,歙县破局之道的核心在于对非遗人才的培育。“我们通过传承人申报评选、校地合作等多渠道培育人才,构建起老中青梯队合理、专业与业余互补的传承体系。”歙县文旅体局副局长王晓鹃介绍,当地已成立24家鱼灯工坊,将61名手艺人纳入非遗人才库并给予带徒补贴。

  歙县还推动鱼灯制作走进8所中小学“第二课堂”,编写专属教材,让非遗传承在校园扎根。目前,全县三项非遗鱼灯县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15人,1400余人从事鱼灯相关行业,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超五成。

  在歙县斗山街“鱼你有约”小店,几十平方米的店铺里“挤”满大小不一的鱼灯,店铺主理人潘敏正手把手教客人制作鱼灯,扎竹骨、糊彩纸、绘鳞纹……指尖起落间,朴素材料便有了鱼跃灯影的韵味。

  游客在“鱼你有约”小店制作鱼灯。新华社记者 何晓 摄

  这位土生土长的歙县姑娘为守住这盏非遗灯火,专门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分享鱼灯背后的故事,收获粉丝超15万人。今年5月,潘敏被评为首批歙县非遗鱼灯民间“守艺人”。潘敏认为,打响鱼灯IP要以徽州文化为魂,与多元场景深度融合。她将鱼灯与徽墨、歙砚等当地传统文化结合,设计成冰箱贴、车载挂件等产品;与歙县公安局合作,在鱼灯中融入防范电信诈骗元素,让传统鱼灯焕发时代新颜。

  今年歙县出台非遗鱼灯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聚焦人才梯队培育、多元跨界融合、全产业链发展等精准发力,争取各类资金1200余万元,实施道路提升、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项目28个。

  歙县北岸镇的瞻淇村,徽杭古道穿村而过,石板路间巷弄错落。当地以“瞻淇鱼灯”为核心IP,创新整村运营模式,串联研学旅行、民宿餐饮、文创开发等业态。昔日居住环境简陋的古村落,蜕变为“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我们坚决摒弃‘千村一面’的植入,而是让本地的文化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安徽乡信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瞻淇村负责人王宁介绍,通过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瞻淇鱼灯影响力持续放大,乡村文旅产业链不断拓展。今年以来,该村累计接待游客21万人次,村集体收入167万元,鱼灯相关文旅产品营收占比达40%,超三成村民直接或间接受益。

  从传统民俗符号到现象级文化IP,鱼灯文化正从皖南深山“游”向全国。今年以来,歙县围绕“鱼灯+演艺”推动文旅产品持续上新,推出非遗主题秀、非遗鱼灯舞等剧目,共举办鱼灯相关演艺、巡游活动300余场,吸引客流量超1000万人次。全县组建鱼灯演艺团队15支,先后赴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开展商演190余场,创收超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