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首页 资讯 法治 调查 人物 访谈 名人 名牌 教育 科技 健康 医疗 文旅 环保 食品 安全 非遗 公益 财富 生活 情感 婚姻 房产 汽车
网民投诉 纠纷调解 法律维权 中调评论 中调观察 中调智库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孔六庆:俗须绝俗 雅臻极雅

日期:2018-11-22 来源:淳报网 浏览量:0

    淳报网(记者:郦慧慧)古往今来,如诗如画的世界吸引了众多文人学士做出了不朽的画作。这些名品既离不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根本,也离不开“俗须绝俗,雅臻极雅”的思想,孔六庆的作品亦如此。它既有主观意识形态,又结合自己内心想法,脱俗而文气自然所至,创作出了一幅幅被誉为工笔花鸟画坛的“当代逸品”。《今日高淳》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典型的当代学者型画家,领略其清淡雅逸画作的同时仿佛回到了象牙塔,孔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令我们受益匪浅。

    个人简介

    孔六庆,1955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祖籍高淳县漆桥镇。长年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的教学、创作与美术史论研究,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系花鸟画工作室主任,美术学系中国美术史学科带头人;《中国画艺术专史》编委会副主编,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

    出版学术专著有《黄筌画派》《徐熙画派》《继往开来——明代院体花鸟画研究》《春秋花语》《李长白研究》《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瓷绘亮新——民国女性瓷绘风俗画研究》《画之道——创作与学术的互动》,其中多本专著获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学术奖。《黄筌画派》为韩国美术文化出版社翻译出版。其工笔花鸟画作品曾为中国画研究院(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博物院、江苏省美术馆等专业单位收藏。


《山光鸟性》   34.6cm×44.5cm

《扶桑花》   50cm×67cm

《望秋》  44.5cm×33.5cm

《水仙清姿》  44.5cm×33.5cm

    记者:您祖籍是高淳人,15岁随母亲从无锡到漆桥公社插队落户,直到23岁考取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才离开高淳。在高淳的生活有哪些事情让您印象深刻?高淳文化对您之后的绘画之路有影响吗?

    孔六庆:高淳对我一生来说影响至深。1970年1月6号,母亲带着我和姐姐作为“半家户”,下放到高淳县漆桥公社漆桥大队第三生产队插队落户。于是生产队、漆桥中学、高淳县文化馆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产队农民的质朴奠定了我的品格基础。漆桥中学的同学淳朴友善,老师也特别好。校长吴仕芳、班主任须觐丹、外语老师周人琪、数学老师束忠德、语文老师苏洪水、马小荣等,县文化馆老师耿善昌,新华书店经理邢华森等,对我的帮助鼓励支持令人难忘。其中增长了我很强自信心的是班主任须觐丹,一次他带我们去学校农场劳动返回的路上,同学与他聊天问及我们班将来谁最有出息,须老师说:“我看应是六庆,他聪明勤奋踏实,成绩好,画得好,速写本总是带在身上,走到哪里画到哪里,将来一定会成为有名的画家。”这话被跟在后面的我听到了,心里很感动!这不经意的一段话一直激励着我。

    我的很多写生作品尽管取材于外地,但创作时心里总有高淳的影子。在高淳将近九年时间,这片土地从思想、体魄、审美上锻炼了我,高淳人的淳朴内质给予了我。在我心里,对家乡高淳充满了感激之情。

    记者:进南艺前您学习了多年的人物画,为何之后又转而选择了工笔花鸟画?

    孔六庆:1978年,我如愿考进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大二结束时我选择了由李长白教授执教的工笔花鸟画班。这,应是出于对李老师艺术上的敬慕与人格上的仰慕。大一时他给我们上过工笔花鸟课,我觉得他除了教学思路严谨、教学管理严格、教学风格独到外,对于艺术表现本质的认识极其清晰。而且从教材系统来考察,李老师倾三十多年写生实践的心血而编著的工笔花鸟教材的完整性,没人能做到。专业精进的学术人生赋予了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可能使我明确了专业选择吧。

    记者:您是李长白教授的高足,能谈谈他对您的影响吗?

    孔六庆:从专业到人格,李老师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他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开始我画花鸟写生,带着画人物速写不用橡皮的习惯似乎很熟练,但在李老师面前顿感浅薄,不得不如同初学画者老老实实常用橡皮擦去不好的,每个造型环节都不放松,于是基本功才得以扎实。进入创作,他提出“感受生技法”的理念,认为从生活感受的灵性出发产生技法表现才是正道。这对我影响很深,我的学术研究正是在这条道上的升华。2005年李老师去世前我去看望他,并将自己的作品给他看,他开心地说道:“孔六庆,你画出了自己的风格。”

    记者:您的画清新淡雅,与十几年前台中展的绘画风格大异,当时您的画中更多的是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壮美。是什么原因让您的画风有了如此大的转变?

    孔六庆:1982年毕业之后李老师留我做他的助教,协助他教学,同时创作。在整个80年代,我的工笔花鸟创作铭记了他“感受生技法”的教导而走着,每创作一张画都在自然里面表达着一些新的感受,当时画风的技法表现呈现出丰富多变的状态,确实有些画作被别人认为具有视觉冲击力。

    1990年7月我将那批作品拿到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国家画院)办个展时,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中央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吴作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等一批权威的肯定。在更坚定将自己作品画好的心念中有这样一种想法:我要好好研究花鸟画。所以办完画展回南艺后,就投入到中国工笔花鸟画史的研究中。多年的画室暂改“研究室”,画家顿变“坐家”。这一坐就是一年,写了一本30万字的《中国工笔花鸟画史》,其研究重点是历代作品的传承关系、画法流变。历代作品在我心中清清楚楚,再进入自己的创作好像有一股清气徐徐袭来,所画题材也在悄悄转变。例如以前很少关注的残荷也情不自禁地进入我的画中。

    1994年在台中办个展时,我再次感到学术研究的急迫性,于是有了1994年秋至2005年初的“十年面壁”。台中回来后我有一个很好的机遇,即吉林美术出版社计划出版《中国画派研究丛书》,其中《黄筌画派》《徐熙画派》两本专著要我写。随后江西美术出版社组织出版《中国画艺术专史》,要我承担其中“花鸟画卷”一著的撰写工作,恰符合我以画家的性灵写一本美术史的梦想,同时是我以前面研究为基础,提升学术水平的好机会。这一写就是十年,从第一稿七八十万字经数改其稿到定稿的四十万字,现在想来真是不容易,但当时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这十年,我与古人来往,深入研究中国美术史,落定在中国花鸟画史这点写就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十年息交绝游使我有了“脱胎换骨”的收获,画风自然而然出现了清淡雅逸的格调。可以说,我画风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研究的影响。

    记者:您认为作品的精神内涵是如何通过技巧来表达的?

    孔六庆:技巧应是内心精神的自然流露。十年面壁使我有心如止水的感觉,以此对中国画下的定义是:中国文化精粹的笔墨表达谓之中国画。可能是与中国文化精粹的古人来往多了,笔墨就往“恬淡为上”那方面靠了。

    记者:您曾说过,文人画的内质是绝俗,脱俗而文气自然所至。作品怎样才能达到脱俗的绘画格调?

    孔六庆:于文化层面来深刻理解中国画能使人脱俗。古人目为“逸品”的那些创作者,往往是文人中精英的“岩穴上士”,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懂得了最精的才能清晰以下的各层次。明清以来人们约定俗成地把“雅俗共赏”作为中国画的很高追求,通过十年学术研究我对这有了思辨,认为“雅俗共赏”的本质不离“俗”,俗的内质有政治性、人民性、市场性三点,而“雅”的内质只是学术性。进入了学术性的雅之内质,就能绝俗。尽管现实社会的状况为:“雅俗共赏”的东西似洪流如长江水黄河水奔腾不息,“雅”的东西好比是深山中的一股清泉细流,两者虽悬殊,但清泉却永远因零污染而广为人们身心向往。作为中国文化的中国画,一方面需要如长江水黄河水那样的奔腾不息,一方面绝不能没有深山细流的涓涓清泉,因为断了人们身心的向往就是断了中国文化的根。脱俗而文气所至的古人精英之路,我要走。教授,是学术的先锋。让这,成为我的文化自觉吧。(来源:淳报网)

(编辑:颛永建)